體溫偏低
“低體溫症”發病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有些人體內產熱少,體溫調節功能差,在寒冷環境中從皮膚丟失的熱量多,不能使體溫保持在一定的水準上。特別是老年人和嬰兒,對溫度的變化不那麼敏感,有時即使室溫相當低,也可能感覺不到,因而保溫防護能力差。當體溫下降到35℃以下時,就會發生“低體溫症”。 嚴重的“低體溫症”常有意識障礙、頸項強直、血壓下降、心動過緩或心律不齊。有人統計,60歲以上的老人在氣候特別寒冷的冬季,死亡率要比一般冬季高60%,其中“低體溫症”是一個重要因素。
人的正常體溫是37℃。低體溫症是受害者的核心溫度下落到35℃度以下.如果體溫下跌在32℃以下,情況會變得嚴重並最終致命。相反情況, 溫度太高的是過高熱症。關於人的體溫,有兩個相反的因素相互作用。低溫,大風,和濕的內衣使人寒冷。只有運動和顫抖可以使身體產生熱量。衣服,避風所,和脂肪層可以防止熱量散發,但不會生成熱量。出汗通過蒸發而降低體溫。寒冷時的顫抖通過增加肌肉活動所需的化學反應而生成熱量。顫抖最多能增加達500%的體表熱量生成,但只能在幾個小時內有效,因為最終會導致肌肉的葡萄糖過度減少和疲勞。
在寒冷且大風的山上,體力透支的運動後,天黑降溫,穿著濕的內衣,如果是全棉內衣且服裝不夠保暖,又沒有帽子和手套,躺下後不再運動,此時制熱和保溫的因素長時間小於散熱的因素,就可能導致低體溫症。戶外遭遇的低體溫症通俗的講可以說是逐漸地或突發地(落水)凍死的過程。與凍傷的區別是:在寒冷的野外如果仍有移動能力,在移到安全處的過程中可能遭遇凍傷。在寒冷的野外失去移動能力時,會遭遇低體溫症,最壞的最後結果是凍死。
戶外運動時不可以穿全棉內衣。有專門設計的面料幫助把汗單方向排到內衣的外層。通常穿化纖的內衣即可。全棉內衣平時是好的,長時間戶外活動時是最糟糕的。寒冷的天氣下一定要帶帽子. 在空氣裡, 多數熱通過頭部丟失。知道自己的極限,避免透支。如果迷路,避免驚慌和其它消耗能量的活動。學習判斷低體溫症的早期症狀。 確保病人身體是乾燥的。一定要脫掉濕的內衣。 降低熱散失。方法有,換幹的衣服,多加外衣,避風所。食物和飲料。最好是溫熱含糖的飲料,不可以有酒精,咖啡因和尼古丁。外部取熱。烤火,在睡袋中與一個健康人相擁。 安置溫熱水袋在傷者腋窩和腿之間。
不合常理的舉動,例如,脫掉外衣而不知道其實很冷。停止顫抖。此時進入非常危險狀態。 皮膚發白,變青。 瞳孔放大。 心跳和呼吸劇減。 肌肉發硬。在32℃時身體進入"冬眠"狀態,關閉手臂和腿部的血流,急劇降低心跳和呼吸頻率。在30℃時身體進入新陳代謝幾乎停止的"冰人"狀態,看似死亡了,但仍然是活的。不可以按摩或摩擦病人的身體.不可以嘗試使手臂與腿變暖, 那會使冷的血流回心肺和腦部, 導致核心體溫進一步下降, 這是致命的。病人如果身體是冰冷的,那一定還沒有死亡。準備做長達幾個小時的人工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