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馬西平三叉神經痛
⑴.藥物治療及其機理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首選藥物治療,1962年開始使用卡馬西平治療三叉神經痛,而後逐漸廣泛應用於臨床,卡馬西平治療機理為阻滯突觸傳導的結果。開始0.1克,每日兩次,以後每天增加0.1克,直到疼痛停止。後再逐漸減少,找出最小有效量維持,一般為0.6-0.8克/天,約70%的患者有效。如用大劑量72小時無效即不必再試。卡馬西平的副作用有頭暈、嗜睡、口幹、噁心、皮疹、再生障礙性貧血、肝功能損害、智力和體力的衰弱等,必須注意觀察,每1-2月複查肝功和血常規。偶有皮疹、肝功能損害和白細胞減少,需停藥。也可按醫生建議單獨或聯合使用苯妥英納、氯硝西泮、力奧來素、野木瓜等治療。 ⑵.封閉治療 三叉神經封閉是注藥於神經分支或半月節上,阻斷其傳導,導致面部感覺喪失,獲得一段時間的止痛效果。注射藥物有酒精、熱水、酚等。封閉術的止痛效果往往不夠滿意,遠期療效較差,還有可能引起角膜潰瘍、失明、顱神經損害、動脈損傷等併發症,且對三叉神經第一支疼痛不適於採用。但對全身狀況差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鑒別診斷以及為手術創造條件的過度性治療仍有一定的價值
三叉神經痛是指在面部三叉神經分佈區內,出現短暫的、反復發作的劇痛。是一種病因尚未明瞭的神經系統常見疾患。屬中醫“面痛”、“頭痛”、“偏頭痛”,“偏頭風”等範疇。 病因病理 中醫學認為三叉神經痛是因為感受風寒、痰火之邪及陽明胃熱所致,而以風邪為主。因為陽明經絡受風毒傳人經絡而凝滯不行,故有此證,或因為情感內傷、肝失條達,鬱而化火,上擾清空所致。另外因為氣血癌滯,阻塞經絡而為痛。臨床上以肝膽風火和陽明燥熱多見。 西醫學認為三叉神經根被鄰近的小團異常血管壓迫是主要原因。三叉神經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病因目前尚未完全瞭解,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由小腦橋腦角腫瘤、三叉神經根及半月神經節腫瘤,血管畸形、動脈瘤、蛛網膜炎、多發性硬化等引起。此處主要介紹原發性三叉神經痛。關於三叉神經痛的病理變化尚無一致意見。過去認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並無特殊病理改變.近來有人在治療三叉神經痛病人作感覺根切斷術時進行活檢,發現有些纖維脫髓鞘或髓鞘增厚,軸突變細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