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樣肉芽腫
本病又名蕈樣黴菌病,是起源於記憶性輔助T細胞的低度惡性的皮膚T細胞淋巴瘤,約占所有皮膚T細胞淋巴瘤的50%。病程呈慢性漸進性,初期為多種形態的紅斑和浸潤性損害,以後發展成腫瘤,晚期可累及淋巴結和內臟。本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還不十分清楚,研究提示遺傳、環境和免疫因素參與了本病的發生。遺傳異常導致淋巴細胞出現克隆增殖、惡性轉化,最後形成淋巴瘤。持續的抗原刺激與多種惡性淋巴瘤的發生密切相關。大多數病例的腫瘤起源於記憶性輔細胞,細胞通過與真皮血管內皮細胞相互作用,歸巢至皮膚。
又名蕈樣前期。皮損分為非萎縮性斑片和萎縮性斑片兩種類型。前者表現為扁平、淡紅色、鱗屑性斑片,此型進展較快,可數月或數年內進入斑塊期,甚至出現內臟病變。後者表現為表皮萎縮、光亮或出現皺紋,伴有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沉著或減退。此型可長期存在無變化。皮損多發生於軀幹。瘙癢常為早期或惟一的自覺症狀,這種瘙癢常難以忍受,常規治療難以緩解,並可長期持續存在。典型的蕈樣肉芽腫的病程呈慢性進行性過程,自紅斑期,進入斑塊期,最終發展至腫瘤期達數年到數十年。
浸潤期,常由紅斑期進展而來。此期浸潤不斷增加,往往呈暗紅色厚墊狀、環狀或不規則狀隆起斑塊,表面緊張、光亮、高低不平,甚至呈疣狀或表面反復滲出結痂呈礪殼狀。浸潤斑塊可反復全身,也可局限于某些原發皮損部位。皮損顏色呈淡紅、黃紅色、磚紅的、暗紅色至紫紅色不等。斑塊有的可自行消退而不留痕跡,亦可融合為大的斑塊邊緣呈環狀弓形或匍行性。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斑塊、甚至同一斑塊的不同部位,浸潤程度往往不一致。有時在紅斑基礎上出現不規則的浸潤或散在小結節狀的浸潤,這些特殊表現對診斷有意義。
在浸潤斑塊的基礎上逐漸出現腫瘤。常常在陳舊浸潤斑塊的邊緣或中央發生。腫瘤向表面突起,甚至如蕈樣,時有破潰,也可以如半球狀,基底浸潤較寬。腫瘤迅速增大,數目增多。顏色為灰白、黃紅、棕紅色。腫瘤多見於面部、背部和四肢近端。完整的腫瘤一般無痛感。破潰者有劇痛。腫瘤破潰後留有萎縮性瘢痕,色素改變。此外可見毛髮稀少,甲營養不良掌蹠角化有時全身性色素增深。偶亦見毛囊性黏蛋白病,色素減退損害。可見淋巴結腫大,此時往往內臟器官也有病變。幾乎所有內臟器官均可受累。晚期病人可有貧血。
本病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特點和組織學指征,早期的診斷一般需要做病理檢查。臨床上懷疑本病時,及時活檢,往往需要多次、連續的切片才能找到特異性的病變目前,下列指征可供參考。首先,臨床上,皮損多形,這些皮損很難用一種皮膚病來解釋和概括。皮損難以忍受的瘙癢,而且用常規治療很難控制。雖然皮損可以消退,但總的皮損不斷增多,浸潤不斷加重。其次,病理上,有親表皮現象, 膿腫,斑塊期開始,真皮內出現不同數量的細胞,浸潤形態呈T細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