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球菌
生化反應可分解葡萄糖、麥芽糖、乳糖、蔗糖等,產酸不產氣。對菊糖發酵反應不一,大多數新分離株為陽性,故菊糖在鑒別肺炎鏈球菌與甲型溶血性鏈球菌時僅作參考。肺炎鏈球菌自溶酶可被膽汁或膽鹽啟動,使細菌加速溶解,故常用膽汁溶菌試驗與甲型鏈球菌區別。
抗原構造1、莢膜多糖抗原:存在於肺炎鏈球菌莢膜中。根據莢膜多糖抗原性的不同,可將肺炎鏈球菌分為84個血清型,分別以1、2、3、4等表示之,個別型還可分成不同的亞型,如7A、7B、7C和7D亞型。其中有20多個型別可引起疾病,以1-3型致病力較強。2、菌體抗原(1)、多糖:存在於肺炎鏈球菌細胞壁中,為各型菌株所共有,具有種特異性。C多糖可被血清中C-反應蛋白沉澱。在Ca2+存在時,C多糖可與血清中一種稱為C反應蛋白(CRP)結合,啟動補體,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正常人血清中CRP含量極微。當急性炎症時含量劇增,故用C多糖來檢測CRP對活動性風濕病及急性炎症性疾病的診斷有一定意義。(2)、M蛋白型特異抗原。折疊抵抗能力較弱,加熱56℃15-30min即被殺死。對一般消毒劑敏感,在3%苯酚或0.1%升汞溶液中1—2min即死亡,對肥皂也很敏感。有莢膜的肺炎球菌在幹痰中可存活1—2個月。對青黴素、紅黴素、林可黴素等敏感。
致病物質1、莢膜:是肺炎鏈球菌主要的致病因素。有莢膜的肺炎球菌可抵抗吞噬細胞的吞噬,有利於細菌在宿主體內定居並繁殖。2、肺炎鏈球菌溶血素:高濃度時對實驗動物有致死性。對人的致病機制尚待確定。3、紫癜形成因數:注入家兔皮內,可產生紫癜及出血點並伴有內臟出血。紫癜形成因數與人類肺炎球菌感染間的關係尚不明確。4、神經氨酸酶:在新分離株中發現,能分解細胞膜糖蛋白和糖脂的N-乙醯神經氨酸,與肺炎鏈球菌在鼻咽部和支氣管黏膜上定植、繁殖和擴散有關。
所致疾病肺炎肺炎1、主要引起人類大葉性肺炎:(1)、成人75%的肺炎鏈球菌肺炎及50%以上嚴重的肺炎鏈球菌菌血症是由1—8型、12、14及16型肺炎鏈球菌引起,以1、2、3型最多見,其中3型肺炎鏈球菌因產生大量莢膜,毒力強,病死率高。(2)、兒童大葉性肺炎以1、6、14和19型多見,其中以14型最常見。2、其他疾病肺炎鏈球菌還會導致不同種類的疾病,包括有急性鼻竇炎、中耳炎、腦膜炎、骨髓炎、膿毒性關節炎、心內膜炎、腹膜炎、心包炎、蜂窩組織炎及腦膿腫。
肺炎鏈球菌於1881年首次由巴斯德(Louis Pasteur)及G. M. Sternberg分別在法國及美國從患者痰液中分離出。為革蘭染色陽性,菌體似矛頭狀,成雙或成短鏈狀排列的雙球菌,有毒株菌體外有化學成分為多糖的莢膜。5%~10%正常人上呼吸道中攜帶此菌。有毒株是引起人類疾病的重要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