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性健康植物血凝素膜分離
問題 【皮膚科】 【歸檔】 14年11月23日

植物血凝素膜分離

問題描述 植物血凝素膜分離?有哪些症狀可以確定為麻疹?麻疹有哪些症狀?
網友回答
2014年11月23日 19:39

麻疹(measles,rubeola,mbilli)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主要症狀有發熱、上呼吸道炎、眼結膜炎等.而以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和頰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為其特徵. 年幼體弱,營養不良及免疫力低下者,患麻疹後極易發生併發症,常見的如下. (一)肺炎除麻疹病毒本身可引起巨細胞肺炎外,在病程各期尚易併發繼發性肺炎,以出疹期為多見.病原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腺病毒.併發肺炎時全身症狀加重,體溫持續升高,出現氣促、鼻翼扇動、發紺、肺部有中、小濕囉音.常併發膿胸、膿氣胸、心肌炎、心衰 及迴圈衰竭等.若病程遷延不愈,可引起支氣管擴張症.嚴重肺炎為麻疹死亡的主要原因. (2)喉炎麻疹患者常伴有輕度喉炎,出現聲音嘶啞,有刺激性乾咳.重症喉炎多系合併細菌或其他病毒感染,則有聲嘶加劇.咳嗽犬吠樣,出現喉梗阻現象,缺氧、青紫、吸氣性呼吸困難,吸氣時3凹征明顯.如不及時處理,進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術,則可迅速發展至3度喉梗阻而窒息致死. (3)心肌炎、心功能不全重症麻疹因高熱、中毒症狀嚴重,可影響心肌功能,尤其在營養不良小兒及併發肺炎時.臨床表現為氣促缺氧明顯,4肢冷、發紺、心率快、心音弱、肝臟增大.心電圖顯示T波和ST段改變及低電壓.病毒重危. (4)腦炎麻疹併發中樞神經系統病變較其他出疹性疾病為多,發病率約1‰~2‰.多發生於出疹後2~5天,偶見於前驅期,也可在出疹後2~3周發病.早期可能由麻疹病毒直接引起,而晚期發生者多有腦組織髓鞘病變,可能與免疫反應有關.常出現高熱、肢體癱瘓及呼吸衰竭.腦膜刺激征陽性,腦脊液中細胞數增至50~500/mm3,以單核細胞為多,蛋白質稍增,糖正常,病情大多危重

2014年11月23日 19:39

可留有強直性癱瘓、智力障礙、失明等後遺症. 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此為一種麻疹遠期併發症,屬亞急性進行性腦炎,發病率約在1~4/百萬.病理變化主要為腦組織退行性病變,在切片中可見麻疹病毒抗原,伴嗜酸性包涵體,並可分離到麻疹病毒.血液與腦脊液中麻疹抗體極度增高(高於急性麻疹患者10~40倍),且持續不降.患者大多在幼年時患過麻疹,故認為本病可能系麻疹病毒長期隱伏於腦組織中,產生缺失M膜蛋白的有缺陷的病毒顆粒所致,從而引起腦部進行性退化病變.故目前認為這是一種類麻疹病毒或麻疹有關病毒所引起的亞急性或慢性腦炎.潛伏期約2~17年,發病年齡以5~15歲兒童為多,多發于男孩.起病隱匿,病初僅表現為行為異常或智力減退、睡眠障礙、情緒煩躁,數周或數月中病情加重,出現特徵性肌痙攣、智力異常、視聽障礙、語言不清、共濟失調或局部強直性癱瘓,病情發展直至神志昏迷,呈去大腦強直狀態.總病程約一年餘,可短至半年,長達6~7年.最後死於營養不良、惡病質及繼發感染.腦脊液丙種球蛋白及抗體水準劇度增高為其特點,血液及細胞數正常,腦電圖呈不規則高電壓慢波. (5)其他尚可併發口腔炎、中耳炎、乳突炎,大多為細菌繼發感染.常因慢性腹瀉、照顧不當、忌口等引起營養不良及各種維生素缺乏症.原有結核病灶者可擴散惡化,發生粟粒性結核或結核性腦膜炎.麻疹後也易發生百日咳、水痘等感染. 蕁麻疹俗稱“風疹塊”.是由於各種致敏因素,如藥物、食品、花粉、感染等引起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皮損形態不規則,一般24小時內會消退,也可反復發作,遷延不愈. 治療是以去除致敏因素為主,用抗組胺藥物為輔,嚴重者可予以皮質激素治療. 【處方】 1.注意發病前的服藥史、飲食、感染、精神因素及吸入物(花粉、羽毛、油漆等)等情況,其中可能與發病有關的應努力避免. 2.按時服藥,不可自行停藥,服抗組胺藥有鎮靜作用,服後不應從事登高、開車等工作. 3.病人如有氣促、喉頭水腫或吞咽困難應立即就診. 慢性蕁麻疹是一個非常頑固的皮膚病,經常反復.目前沒有特效的藥物.治療的原則是:口服抗過敏的藥物,如:息斯敏,撲爾敏,仙特敏等等很多.口服維生素C及各種維生素.嚴重者使用激素,靜脈,肌肉,口服視病情而定.還可以用中藥治療. 常用的一個中藥成方,供您參考:莪術9克,幹漆3克,紅花9克,桃仁9克,麻黃3克,桂枝9克,連翹9克桑白皮9克,生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副.建議您最好到醫院的中醫科就診. 蕁麻疹是由於皮膚、粘膜小血管擴張及滲透性增加而出現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俗稱“風疹塊”.其特點是皮膚出現白色或紅色疹塊,發作時突然,並無一定位置,時隱時現,瘙癢無度,消退後不留任何痕跡. 治療: 本病應以藥物治療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