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疳積的症狀

疳積的症狀

問題描述 聽說隔壁家的寶寶兩個月體重沒有增加,頭髮黃,後腦勺稀少,大便綠色,只吃母乳,還非常喜歡哭,好可憐的樣子,請問這是疳積的症狀嗎?
網友回答
2016年09月11日 22:39

疳積:是疳症和積滯的總稱,多見於嬰幼兒至五歲以下的小兒。疳症是指由餵養不當或多種疾病影響導致脾胃功能受損,氣機耗傷而形成的慢性疾病,以形體消瘦,面黃髮枯,肚腹膨脹,精神萎靡或煩躁,飲食異常為特徵;積滯是指乳食餵養不當,停積脾胃,運化失健引起的一種病症,以不思飲食,腹脹噯腐,大便不調為特徵,疳積遷延日久,影響小兒營養和生長發育。

2016年09月11日 22:39

推拿手法以任脈、督脈、膀胱經、華佗夾脊經穴為主,用推法、拿法、捏脊法、彈撥法等進行治療;中成藥用小兒香橘丸、小兒健脾丸、木香檳榔丸等;外治可用高良薑、檳榔、萊菔子等研細末後用醋調敷于神闕、中脘、下脘穴上;體針取足三裡、中脘、建裡、氣海、脾俞、胃俞、公孫等穴針刺。預防調攝:保持居室空氣流通、清潔、濕溫度適宜;嚴格控制飲食,禁食肥甘厚味,定時定量進食易消化並含豐富營養的食物,添加輔食掌握先稀後幹,先素後葷,先少後多的原則,合理餵養;有嘔吐者給予生薑汁數滴加少許糖水飲服,腹脹時揉摩腹部足三裡;保持大便通暢。

2016年09月11日 22:39

疳積系指小兒脾胃虛損,運化失宜病程較長的慢性疾患。多發於3歲左右的嬰幼兒,其它年齡小兒亦可發生。臨床上有不同程度的形體乾枯贏瘦,頭髮稀疏、精神疲乏、腹部脹大、飲食異常為特徵。

2016年09月11日 22:39

臨床表現1.面色無華或蒼白,疲乏無力,體重逐漸減輕,皮下脂肪逐漸消失,肌肉鬆弛,毛髮乾枯,重者智力發育差。2.有母乳不足或餵養不當及慢性病史。(二)主要類型1.輕度:腹部、軀幹和大腿內側的皮下脂肪變薄,肌肉不結實,體重比正常低15%~25%者。2.中度:腹部、軀幹、四肢皮下脂肪顯著消失,大腿內側有明顯皺折,肌肉鬆弛,皮膚蒼白、乾燥,臉部明顯消瘦,體重比正常低25%一40%。3.重度:全身各部的皮下脂肪完全消失,面頰極度消瘦,額多皺紋,狀如老人。皮膚乾燥、無彈力、無光澤,體重比正常低40%以下。

2016年09月11日 22:39

中醫治療1.湯藥(1)積滯傷脾型:面黃肌瘦,毛髮稀疏,精神不振,胸脘脹滿,夜臥不甯,大便時幹時稀,苔膩,脈濡細,或指紋淡滯。用使君子、三棱、莪術各3克,蕪荑、胡黃連、川黃連、蘆薈各6克,神曲、麥芽、青皮、陳皮、檳梅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C)脾虛氣弱型:面色黃暗無華,形體枯瘦,發如結穗,目無光采,大便有不消化,舌淡,脈濡細無力。用人參5—10克,茯苓、白術、山藥、炒扁豆、砂仁、神曲各10克,薏仁、陳皮各15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3)氣血兩虛型:面色白、唇幹口渴,頭大頸細,骨瘦如柴,腹部凹陷如舟,發育遲緩,神疲困倦,發黃乾枯,哭聲無力,納呆厭食,大便溏,舌淡,脈細弱。用人參6—9克,白術、茯苓、陳皮、當歸、木香、黃芪各10克,半夏、山藥各12克,神曲、穀芽各15克,炙甘草3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4)感染諸蟲型:四肢肌肉消瘦,面色蒼黃,毛髮枯槁脫落,精神不安,煩躁焦急,甚或情緒變異,食欲失常,或嗜食泥土等,肚腹脹大,時時腹痛,脈多弦細。用使君子3~6克,蘆薈、幹蟾各6克,砂仁、木香、陳皮、當歸、青皮各9克,川芎、黃連、夜明砂各6—9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2.中成藥(1)肥兒丸:每日2次,每次1丸。(2)疳積散:5歲以上1次3克,每日2次,5歲以下酌減。(3)小兒磨積片:口服,每日1次,6個月以內服1片,周歲以內1.5片,2歲2片,2歲至9歲,每增1歲,增服1片。(4)參薈白術丸:每日2次,每次1/4袋。(5)香砂六君子:每日2次,每次1/4袋。(6)人參養榮丸:每日2次,每次1/2丸。3.捏脊:以長強(尾椎骨)直到大椎穴(頸部與肩相結處),以兩手食指背橫壓在長強穴位向上推,同時兩手拇指與食指使用,將皮膚肌肉提取,交替向上推捏於大椎穴為1次,連續6次。在捏第5-6次時,於腰椎、胸椎部用隱力將肌肉提起,每次提7—8下。捏完第6次後,以兩手拇指從命門穴向腎俞穴左右推壓。操作時注意保暖,手法要輕柔。4.刺四縫療法:用1寸長毫針,刺兩手四縫穴(每個手指第一節與第二節的交界橫紋處),每週刺2次,3—4周為1療程,針刺深度2毫米左右。刺後擠出黃色或白色粘液;重者完全是粘液,輕者沾液帶血;病癒後為血液。刺後4小時不可接觸水,以防感染。針刺時應避免四縫穴周圍的淺表小靜脈。5.食療(1)糾正餵養缺點:如餵養不規則和不按時增加輔食,偏食等應及時糾正。母乳不足應用牛奶、羊奶及代用品混合餵養。(2)選擇適合患兒的易消化、高熱量、高蛋白、低脂肪、足量維生素的飲食。重度患兒對食物耐受性差,初起增加食物品種,力求簡單,先稀後幹,先少後多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