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需警惕“腸中風”
說起“腦中風”, 很多人都不陌生, 但“腸中風”卻很少有人聽說過。 “腸中風”實際上是腸道血管發生了堵塞, 就像腦血管被堵塞了一樣, 醫學上稱之為缺血性腸病。 臨床上常見的主要有急性缺血性結腸炎或慢性缺血性結腸炎。 腸道的血管和大腦的血管一樣, 一旦堵塞, 輕則腹痛、腹瀉、便血, 重則會引發腸壞死、腸梗阻。 秋季往往是“腸中風”的高發季節, 而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和高血糖的“三高”人群, 尤其是老年人, 又是“腸中風”的多發人群。 這類人群如果出現持續加重的腹痛、帶有黏液的血便等症狀, 按照腸胃炎治療無效,
“腸中風”與“腦中風”有著相似的發病機理, 腦中風是負責供應大腦血液的動脈血管被堵住了, 而腸中風則是負責供應腸道血液的腸系膜動脈被堵塞了。 尤其是腹腔內的腸系膜上動脈和腸系膜下動脈, 這兩根血管是供給腸道血液的重要命脈。 如果這兩根血管因硬化嚴重, 被血栓阻塞, 導致腸道血液流灌不足, 就會使某段腸道因缺血而發生潰爛、壞死、出血, 在臨床上表現為缺血性結腸炎。
發生“腸中風”的患者大部分是老年人, 而且普遍患有動脈硬化, 在動脈硬化的基礎上形成了血栓, 導致血流不暢、局部腸壁供血急劇減少, 甚至堵塞。 如治療不及時, 可引起腸壁全層梗死甚至穿孔,
近些年, “腸中風”的發病率明顯增多, 尤其是初秋時節, 人體出汗較多, 血液黏稠度增大, 血液容易形成血栓。 此外, 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患者, 如果病情控制不好, 也容易患“腸中風”。
“腸中風”有急性和慢性之分。 急性發作時會突然出現劇烈腹痛、腹瀉、便血等情況。 慢性缺血性結腸炎患者的腹痛不是突然而來, 而是間斷發生, 感覺不是很明顯, 到情況加重時到醫院檢查, 部分人可能已經出現了腸道狹窄、纖維化等現象, 發展下去就有可能演變成腸壞死和腸梗阻。
“腸中風”早期治療的效果很好, 大部分患者只需通過藥物或介入治療就能痊癒, 但如果已經發展到腸道壞死、梗阻, 就需要手術切除壞死的腸段。
那麼, 應該如何預防“腸中風”呢?首先是要針對動脈硬化用藥, 改善全身血管功能。 在應用保護血管、抗動脈硬化藥物的同時, 還應積極治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基礎病。
其次, “腸中風”與動脈硬化關係密切, 而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對氣溫變化最為敏感。 初秋人體出汗多, 水分大量蒸發, 血液黏稠度升高, 容易引起缺血或血管堵塞。 因此, 老年人鍛煉時間不宜太長, 以減少心臟負荷, 防止身體各器官缺血。 另外, 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不宜過早起床, 中午適當休息, 同時保持穩定的情緒。
在飲食方面要儘量清淡, 少吃動物脂肪和過於油膩或高脂肪的食物, 戒煙限酒, 控制體重。 注意補水, 多喝涼開水, 也可以喝一些淡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