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雞骨常山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中藥材品種論述》;1.《植物名實圖考》:雞骨常山, 生昆明山阜。 弱莖如蔓, 高二、三尺。 長葉似桃葉, 光韌蹙紋。 開五尖瓣粉紅花,
【拼音名】Diān Jī Gǔ Chánɡ Shān
【別名】紅辣樹、白虎木、野辣椒、三台高、野辣子、永固生、紅花岩托、四角楓
【來源】
藥材基源:為夾竹桃科植物雞骨常山的根或枝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lstonia yunnanensis Diels
採收和儲藏:根秋、冬季採挖, 葉夏季采, 洗淨, 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直立灌木, 高1-3m。 多分枝, 具乳汁, 枝條具白色突起皮孔。 葉3-5片輪生;無柄或具極短的柄;葉片薄紙質, 倒卵狀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 先端漸尖, 基部窄楔形, 全緣, 長6-18.5cm, 寬1.3-4.5cm, 葉面深綠色, 葉背灰綠色, 兩面被短柔毛, 葉腋間及葉腋外密生腺體。 花紫紅色, 數朵組成頂生或近頂生的聚傘花序, 被柔毛;花萼片披針形, 長約1.5mm, 外面被短柔毛, 內面無毛, 邊緣有緣毛;花冠高腳碟狀,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了海拔1100-2400m的山坡或溝谷地帶灌木從中。
資源分佈:分佈于廣西、貴州、雲南等地。
【性狀】性狀鑒別 根呈圓柱形, 稍彎曲, 常有分枝,長10-25cm, 直徑1.5-3cm, 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 皮部薄, 常脫落, 木部白色。 質堅硬, 難折斷, 折斷面裂片狀, 類白色。 氣微, 味苦。 枝多切成厚約1mm的斜片。 老枝直徑6-8mm, 外皮灰褐色, 具縱紋, 皮孔細小, 突起, 斷面中心髓部細小而中空,
【化學成份】枝葉含利血平(reserpine)[1]。 根中含維洛斯明堿(vellosimine), 薩杷晉堿(sarpagine)[2];另含有霹靂蘿芙木堿(perakine), 降馬枯星堿(normacusine) B, 四氫鴨腳木堿(tetrahy-droalstonine), 維諾任堿(vinorine)[3], 洛柯寧堿(lochnerinine), 11甲氧基-19-羥基它波於堿(11-methoxy-19-hydroxytabersonine),偽阿枯米京堿(pseudoakuammigine), 鴨腳樹葉堿(picrinine), 去乙醯基匹克拉林堿-3, 4, 5-三甲氧基苯甲酸酯(deacetylpicraline-3, 4, 5-trimethoxybenzoate), 柯南堿(corynanthine), 育享賓(yohimbin), 17-乙醯基薩杷晉堿(17-acetylsarpagine), 6-表杷晉堿(6-episarpagine), 還含3, 4, 5-三甲氧基肉桂酸甲酯(methyl-3, 4, 5-trimethoxycinnamate)[4]。
【性味】苦;性寒;小毒
【歸經】肺;肝經
【功能主治】截瘧;清熱解毒;止血消腫。 主瘧疾;感冒發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腫瘡毒;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2g。 外用:適量, 搗敷, 或研末撒。
【各家論述】
1.《昆明藥植調查報告》:治瘧疾。
2.《雲南中草藥選》:消炎, 止血, 接骨, 止痛。 治肝炎。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