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名】Cì Zhú Yè
【來源】
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車簡竹的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Bambusa sinospinosa Mc Clure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隨采隨用。
【原形態】高大竹類。
竿高15-24m,
直徑8-15cm,
尾梢略彎;節間長20-26cm,
常光滑無毛,
惟其基部1、2節常於節下環生1圈灰白色絹毛;節處稍突起,
解籜後在其籜環上暫時留有1圈稠密的暗棕色刺毛;分校常自竿基部第1、2節上即開始,
竿下部的為高大竹類。
竿高15-24cm,
直徑8-15cm,
尾梢略彎;節間長20-26cm,
常光滑無毛,
惟其基部1、2節常於節下環生1圈灰白色絹毛;節處稍突起,
解籜後在其籜環上暫留有1圈稠密的暗棕色刺毛;分枝常自竿基部第1、2節上即開始,
竿下部的為單技,
向下彎供,
其上的小枝多短縮為硬刺,
且相互交織而成密刺叢,
竿中上部分枝為3至數枚叢生。
籜鞘遲落,
革質,
近底緣處密生暗棕色刺毛,
先端近截形;籜耳近相等,
長圓形至倒卵形,
有波狀皺褶,
腹面密被糙硬毛,
邊緣具繸毛;像舌高3-5mm,
邊緣齒裂並被流蘇狀毛;籜片直立或外展,
卵形。
葉鞘近無毛,
邊緣一側被短纖毛;耳葉不甚發達,
卵形至狹卵形,
邊緣具數條波曲狀或勁直的繸毛;葉舌高約0.5mm,
先端斜截形,
全線,
被極短的纖毛;葉片線狀披針形,
長7-17cm,
寬12-16mm,
先端漸尖,
基部近圓形。
假小穗線狀披外形,
長達4cm,
單生或數枚簇生於花枝各節;先出葉先端鈍,
脊上密被短纖毛;具芽胞片3-5片,
狹三角形或近卵形,
無毛;小穗含兩性小花6-12朵;小穗軸節間長2-4mm,
遠離內稃的一面圓拱而被白毛,
另一面則扁平而無毛,
先端被短纖毛;穎常缺;外稃卵狀長圓形,
長5-9.5mm,
先端鈍急尖,
多脈;內停通常稍長於外稃,
具2脊,
脊上被短纖毛,
脊間3-5脈;鱗被3,
不相等,
倒卵形,
長約1.4mm,
邊緣密生纖毛;花絲分離,
花藥先端鈍;子房狹窄,
先端增厚而被短硬毛,
花柱細長,
被短硬毛,
柱頭3分,
羽毛狀。
筍期5-6月,
花期8-12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河流兩岸或村落附近。
資源分佈:分佈于華南、西南諸地。
亦有栽培。
【性味】甘;涼
【功能主治】清熱利尿;止血。
主小兒風熱感冒;高熱;尿路感染;鼻衄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5g。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