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心腦血管病患者的恐懼:怕拖累、怕殘廢、怕死亡

對於心腦血管病患者來說, 恐懼和疾病相伴相生, 所以, 當您感到恐懼時, 請大聲說出來。

怕拖累 壞情緒趕走了家人

劉松懷, 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院心理康復科主任

老張中風後留下了一些輕微的後遺症, 右腿走路有點不便, 原本很勤快的他, 生病後就不願再做家務了, 也不愛出門了。

年過花甲的老伴一下子變得特別忙, 不僅要張羅一家人的三餐起居, 照顧老張, 還要接送孫子。 可老張還時不時挑她的刺, 兒子有時候覺得媽媽受氣, 說兩句話, 老張就氣得大嚷大叫。 老張也很傷心, 覺得自己是家裡人的累贅,

還不到65歲的他, 不止一次跟老伴說, 自己不想活了。

北京博愛醫院心理康復科主任劉松懷解釋, 不少中風患者在康復期都會出現老張的這種情況, 其實得病後產生的這種恐懼和焦慮屬於正常現象, 要正視。 這些敏感、焦慮、抑鬱是患者遇到創傷事件的普遍應激反應。 而由於腦血管產生病變, 一些患者作為本能腦和意識腦的右腦會受到一定損傷, 也會導致情感表達的障礙和情緒的過度波動。

由於每位患者的病情和發病動機都存在著複雜和細微的原因, 所以嘗試溫和地與患者溝通, 探尋背後令患者產生此類情緒狀態的癥結更是不能忽視的重要一環。

給家屬一點建議:一些患病之前本身就十分敏感的患者,

在經歷中風後, 在自我評價上對自身產生了偏頗, 對他人的眼光更加敏感, 對外界的評價更加在意。 因此在日常生活的細微小事中, 家屬應該特別注意自己的語言表達和行為方式, 不要用過於強硬的態度面對患者, 更不要使用強制性的語言。 當患者不願與外界交流時家屬更要投入耐心來照料, 以幫助他們適時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緒。

怕殘廢 無力感影響康復

馮雪,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心臟康復中心負責人

老李在做心臟病手術前, 狀態一直都很好, 做完手術後, 也挺成功, 檢查各項指標也正常。 但術後沒多久, 老李又被家人用輪椅推到了醫院, 這時他已做完手術二十多天了, 大多數心臟手術病人這時基本都能活動自如,

老李卻覺得連抬頭的力氣也沒有。

老李說, 現在覺得己成了廢人。 別的事不說, 連吃飯睡覺這樣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到了, 一個晚上能睡上兩小時就不錯了。

阜外醫院心臟康復科負責人馮雪介紹說, 由於對手術幾乎沒有思考和思想準備, 術後的疼痛虛弱、行動不便、口幹、抗凝藥等問題一擁而上, 老李完全措手不及。 老李希望能退回到手術前的狀態, 他卻說如果再來一次他寧願選擇不做手術。

心外科手術絕大部分都是開胸的大手術, 傷口大、疼痛、傷口的癒合、無法預料的手術結果、手術後的藥物、水量的限制……太多需要去擔憂的東西了。

手術前患者需要適度焦慮。 因為焦慮是我們面對未知危險時的本能,

它能調動我們的身體去更好地應付這個危險, 能夠保護我們, 當然, 過度的焦慮、長期的焦慮也能傷害我們。

給家屬一點建議:如果你的親人朋友即將面臨心外科手術, 陪著他儘量地與主管醫生多溝通;與病房的病人交流, 尤其是術後的病人。 瞭解手術後可能發生的一切, 評估你可能要面對的困難。 家屬可以和患者一起, 提前瞭解術後相關的康復知識和可能發生的問題, 做到主動配合護理計畫, 幫助患者接受康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耐心陪伴患者適應生理功能的改變, 幫助其樹立信心, 安撫其焦慮、害怕的情緒。

怕死亡 抑鬱情緒導致心梗

劉梅顏, 北京安貞醫院心臟內科中心主任醫師, 北京醫學會心血管分會雙心學組組長

39歲的王先生最近幾年連續心梗了4次。

第一次心梗做了支架後約半年, 另一條血管發生病變, 再次心梗。 治療後效果很好, 但是約半年, 又發生了第三次、第四次心梗。 由於擔心、害怕、恐懼, 王先生這次又哭又鬧, 說什麼也不肯出院, 害怕第五次心梗。

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劉梅顏介紹, 在查看患者就診記錄、病歷且與患者溝通中發現:王先生在15、16歲時就有抑鬱表現, 但沒就醫, 直到39歲突然心梗。

人連續抑鬱的時候體內的某些激素水準, 如五羥色胺水準就會連續下降, 導致內皮損傷, 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 抑鬱導致血管內皮長期缺乏保護, 加上工作壓力大就驟然爆發了。

王先生就是抑鬱情緒導致的心理問題,

從而引發了心臟病。

包括雙心疾病在內的心腦血管疾病在治療時, 要特別關注患者的情緒和心理問題, 儘量讓患者對自己的疾病及其治療多一些認同, 而不是簡單的告訴他說你是什麼病, 你就照著這麼辦吧。

給家屬一點建議:有些雙心疾病的患者本身意識不到自己的心理問題, 或者不願意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 當家屬發現患者精神壓力很大、非常焦慮或是有一些行為異常的時候, 應該建議或陪伴患者去看雙心門診或精神科門診。 對於患者的恐懼和擔心, 家屬要盡可能的去理解, 不要用常人的思維模式來要求患者, 即使不理解也不要去說服他, 更不要和他們爭辯或者是嘲笑他們。 (記者 李桂蘭 實習記者 梁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