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這種現象是精神障礙還是心理健康?你有注意到嗎?

被別人發現自言自語是一件很難堪的事情, 看上去就像正在跟幻聽對話。 人們之所以會這麼想, 是因為談話的主要目的還是與他人溝通。 然而, 考慮到我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都有自言自語史, 這究竟是一種精神障礙, 還是正常現象, 甚至是心理健康的體現?

事實上, 我們一直在跟自己默默對話;不只是“我的鑰匙放哪了”這種, 比如每天淩晨3點, 我們都在跟自己的內心進行深度的、先驗性的對話。 這種內在對話是非常有益的, 在保持心理健康方面具有特殊的意義, 包括説明我們組織想法、制定計劃、鞏固記憶及調節情緒。

換言之, 幫助我們更好地控制自我。

大聲說話可能是這種內在沉默對話的延伸, 只是不自主地觸發了特定的運動指令。 瑞士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觀察到, 蹣跚學步的小孩在發展語言功能的同時開始控制自己的行動。 當觸碰到一個熱的表面時, 小朋友一般會大聲說出“熱、熱”, 然後移開;這種行為可延續至成年期。

除人類之外的其他靈長類動物明顯不會自然自語, 但卻可以通過啟動與任務相關的特定記憶控制自己的行為。 例如, 若為視覺任務, 如匹配香蕉, 猴子則可啟動前額葉的特定區域;完成聽覺任務時, 所啟動的腦區又有所不同。 然而, 針對人類開展類似研究時, 所啟動的腦區似乎是相同的,

無論任務是何類型。

一項有趣的研究顯示, 如果我們停止自言自語, 無論是否出聲, 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都會高度類似於猴子。 研究者讓受試者在完成視覺及聲音任務時出聲重複一些無意義的聲音, 如“blah-blah-blah”;由於我們無法同時說出兩件事, 在發出這些聲音的同時, 受試者就無法告訴自己在每個任務中應該做什麼。 此時, 人類的表現與猴子相似, 在完成不同任務時分別啟動視覺及聽覺腦區。

本項研究提示, 自言自語很可能不是控制自身行為的唯一通路, 而是我們在預設狀態下所傾向及使用的方式。 然而,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總能控制我們的語言。 很多情況下, 我們的內在對話可能導致問題。 淩晨3點, 如果我們自言自語,

我們一般可以停止思考, 繼續睡覺;然而, 強迫自己不要思考只會導致你思緒萬千, 啟動各種各樣的思考和內在對話, 且方式近乎隨機。

這種啟動態很難控制, 但如果我們有意識地將注意力聚焦於某個事情上, 似乎可加以抑制。 例如, 閱讀一般可以有效抑制內在對話, 故可視為睡覺前放鬆思維的較為理想的活動。

然而, 研究者同時發現, 即便在進行無關任務時, 焦慮抑鬱患者也可啟動這些“隨機”的想法。 我們的精神健康似乎同時依賴於兩種能力:啟動與當前任務相關的想法, 以及抑制與當前任務無關的想法, 後者即所謂的“精神噪音”。 一些臨床技術(如正念)旨在整理心智及減少壓力。 當走神已經完全失去控制時, 我們會進入到一種類似於夢境的狀態,

其中充斥著不連貫及不適切的對話, 此時即可視為精神障礙。

出聲 vs 不出聲

你的內在對話可以説明你整理思路, 使其靈活適配於變動的指令。 然而, 出聲的自言自語是否有問題?相比於不出聲又如何?

英國班戈大學開展的一項研究中, Alexander Kirkham等發現, 出聲地自言自語事實上可提高個體在任務中的控制能力, 效果顯著優於不出聲的自言自語。 研究者給予28名受試者一組書面指令, 要求他們默念或出聲讀出來, 並測定了這些受試者的注意力及任務表現。 結果顯示, 出聲時上述兩個指標均更為理想。 其中, 出聲的大部分優勢單純來自於聽到自己說話, 因為聽覺指令在控制行為方面的效果優於書面資訊。

如果我們試圖通過自言自語提高任務中的控制力, 出聲的效果會好很多。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體育競技人士, 如網球運動員, 經常在比賽中自言自語, 尤其是在關鍵時刻說一些“Come on”之類的話, 以幫助自己提高對比賽的專注度。 事實上, 能夠形成明確的自我指令(如Come on)恰恰是我們控制認知的最好工具之一, 且出聲時的效果更好。

總而言之, 在沒有神遊的情況下對自己大聲說一些話, 可能是認知功能水準較高的信號;它可以提高你在智力層面的競爭力, 而非一種精神病態。 那些瘋狂科學家自言自語、似乎迷失在內在世界中的刻板場景, 可能恰恰反映了一名天才正在使用所有可使用的手段, 以增強自己的腦力。

感謝您的閱讀, 喜歡的話就上滑關注小編吧!朋友們有什麼看法的歡迎在下方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