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人上了歲數,性格會大變?

近日, 一項由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完成的研究報告稱, 70歲以上的部分老年人和30歲以下的年輕人一樣, 性格都容易出現較大變化。
性格在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
性格是一個人在對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習慣了的行為方式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特徵。 性格是經常性的、習慣化的態度和行為方式, 不是那種特殊條件下偶然表現出來的態度和行為方式。 性格是由許多成分或特徵組成的, 通常包括對現實的態度、意志特徵、情緒特徵和理智特徵等4個方面。 性格結構是一個系統性的組織, 具有完整性、穩定性、可塑性等特點。
性格沒有好壞之分, 它能最直接地反映出一個人的簡單道德風貌。
影響性格形成的因素很複雜, 主要有基因遺傳因素、成長期發育因素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因素。 可以說它既有來自於本身的因素, 同時也受到環境影響。 性格是在後天社會環境中逐漸形成的, 是人的核心的人格差異。 從這個角度看, 性格是可以改變的, 但是需要在大量量變之後才會發生質變。
過去研究:性格隨年齡增長趨於穩定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進行過一項關於人的性格穩定性隨年齡增長變化的調查, 測驗了20~80歲男女志願者個人的誠實謙虛品質, 同時還包括外向型、友善度、責任心、神經敏感度、開發性等主要的個人特徵。 該研究顯示,
人的性格在青年時期基本成形, 中年時逐漸穩定, 50歲是最穩定的時候, 步入老年後又逐漸衰退。 專家指出這種變化可能與不同人生階段所承受的社會壓力和生理壓力相關。 調查報告顯示, 大多數參與者的性格總體來說較為穩定, 但性格的穩定性變化呈鐘形曲線, 在中年達到最高峰, 之後漸漸下降。 而責任心、開放性和誠實謙虛等品質, 老年參與者的穩定性與年輕人持平。
由於年齡增長, 老年人的個性會發生一定變化, 包括健康及經濟上的不安;由於生活上的不完全適應而產生的焦慮感;由於興趣範圍的縮小形成的孤獨感;對身體舒適的興趣增大;活動性減退;性衝動減退;感到寂寞;猜疑心加重;變得保守, 喋喋不休,
愛發牢騷;總好回憶往事等等。
研究發現, 雖然個性發生了某些變化, 但個性的基本方面是持續穩定的, 而且穩定多於變化。
新觀點:老年人會性格大變
俗話所說的“江山易改, 本性難移”, 說明了人的個性不易改變。 但實際上在某種因素強烈影響之下, 性格也是可以改變的。 我們身邊不乏這樣的事情, 譬如一個年輕時好出風頭、終日外出遊蕩的人, 到老年時會變得不修邊幅, 隱匿斗室而足不出戶;脾氣很急躁的年輕人, 老年時突然變得脾氣溫和了。
一些人的性格會隨著年齡增長而發生變化。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教授調查了13萬名年齡介於21歲~60歲的美國人和加拿大人。 結果顯示, 一個人的特質並不是自30歲以後就不再變化,
而是一生都在變化的。 一般而言, 人的性格變化有幾個階段:人們在20多歲的時候比之前有更強的組織紀律性――這表明人越來越嚴謹;到30歲後, 人們則變得更加喜歡與人交往, 更樂於助人和慷慨――這表明人們越來越討人喜歡;而在對經驗的開放性上, 則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 表明人越老越保守。
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 部分老年人容易性格大變。 研究顯示, 70歲後的部分老年人和30歲前的年輕人一樣, 其性格都容易出現較大變化。 德國四成年輕人過了30歲後性格逐漸成熟, 處事妥當且自尊感較強。 在某一性格特點突出的人群中, 近四分之一的人會在70歲之後再次性格大變。 與年輕人變成熟不同的是, 這些老人的性格呈現多樣化特點。

老年人要學會自我調適
當前, 老齡化已經成為全球化現象。 我國是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 201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 正確處理好老年人心理健康是一項很重要的工作。
首先, 老年人要增強自我調適能力, 學會從心理上自我安慰, 增強自我獨立意識。 學習瞭解自己的心理特點, 進行自我調節和心理保健。 通過自我幫助和適當的社會交往豐富自身的老年生活, 保持心理健康, 性格開朗, 情緒樂觀。 其次, 家庭是維護老年人心理健康最具溫情的場所, 子女的尊重與孝敬是老年人最主要的精神支柱和心理安慰。 子女應該關注老人的心理健康, 多體諒老人, 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