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

孩子愛咬手對智力發育的影響

3歲前的孩子, 很多都會因為口欲強或其他原因而養成咬手的習慣, 而孩子慢慢長大後, 小時候養成的“壞習慣”可能會在孩子焦慮或是孤獨等情緒中表現出來,

那這一般是可以通過治療糾正過來的。

寫在最前的話:看到孩子咬手指, 別忙打手!

孩子什麼時候會咬手?

日常生活中, 我們會聽到很多媽媽的抱怨:“哎呀, 我們家孩子動不動就把手指頭網嘴裡塞, 治都治不了。 多大的人了。 ”

其實, 有些孩子還沒出生就已經會咬手指頭了, 專家指出, 這是孩子正常的覓食反射和吮吸反射的表現。

當爸爸媽媽發現孩子頻繁咬手指時, 可以注意觀察, 孩子是否正處於以下的幾種情緒中:

感到不安(媽媽, 快來啊)

好累, 不想理人(讓我靜靜)

無聊(沒什麼事情可做, 沒勁)

困了, 想睡覺(夢裡有香豬手)

寂寞(沒有人陪我)

孩子愛咬手 對智力發育有影響嗎?

從生理學角度來看,

對於剛出生的嬰兒來說, 吸吮手指時正常的。 在寶寶真正“吃手”的時候, 則說明寶寶的運動肌群與肌肉控制能力已經相互配合、相互協調了, 這能夠幫助寶寶鍛煉手的靈活性和手眼的協調性, 也是寶寶智力發展的一種信號。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 根據心理學家佛洛德和埃裡克森的理論, 寶寶吃手具有鎮靜作用, 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弱寶寶的不安、煩躁和緊張情緒。

什麼時候要干預“吃手”了?

美國兒科學會認為, 如果孩子5歲之後依然有咬手指的習慣, 會對口腔上顎以及牙齒的排列產生嚴重影響, 因此它建議, 當吸吮手指持續時間過長, 或者影響了孩子嘴形或牙齒正常發育(整齊)時, 爸爸媽媽要注意介入干預。

幫助孩子改“吃手” 怎麼做?

在開始時, 爸爸媽媽應多採取提醒的方式(尤其是在白天)。 很多科普文章中可能會建議使用安撫奶嘴的方式來説明孩子改正“吃手”, 但是在實際應用中, 效果並不明顯。

如果提醒的方式不起效用, 那麼, 我們可以介入一些強制性手段, 比如在手指上塗上一些無害的苦東西, 給孩子的手指上纏上一些繃帶或護指。

切記, 即使用盡了各種辦法, 依舊有一部分孩子沒辦法改掉“吃手”的習慣。 此時不要給孩子施加額外的心理壓力, 過度強迫他, 這可能會適得其反, 善意地引導, 多加關注孩子的內心需求才是明智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