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保健人群

保健人群

大腸息肉摘了又有

人們在檢查腸道的時候, 有些人會檢查出大腸有息肉, 息肉是必須通過手術進行摘除的, 如果長期不摘除息肉就可能會越變越大, 從而影響到人們的正常生活。 但是有些人會發現大腸的息肉在進行摘除之後還會再次長出與之前相似的息肉。 那麼大腸息肉摘了之後又出現是怎麼回事呢?

大腸息肉是指所有向腸腔突出的贅生物的總稱, 包括腫瘤性贅生物和非腫瘤性贅生物, 前者是癌前期病變, 與癌發生關係密切, 後者與癌發生關係較少。 這兩種息肉在臨床上並不容易區分, 常以息肉作為初步診斷, 待病理學確診後再進一步分類, 因此臨床上所謂的大腸息肉並不說明息肉的病理性質, 通常臨床所說的息肉多為非腫瘤性息肉, 腫瘤性息肉統稱為腺瘤。

臨床表現

大腸息肉臨床症狀常不明顯, 即使出現某些消化道症狀, 如腹脹、腹瀉、便秘等,

也因較輕微和不典型而被人忽視。 一般多以便血、大便帶血、黏液血便來就診, 常誤診為痔瘡等肛門疾患或“痢疾”而延誤其必要的檢查。 凡原因未明的便血或消化道症狀者, 特別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男性, 應注意作進一步檢查確診。

大腸息肉摘除後是否會再長?

大腸息肉摘除術後很容易復發, 而且復發時發生的位置和性質都可能不一樣。 一個對近萬名大腸息肉患者的調查研究發現, 大約有50%的大腸息肉患者在術後4年內出現了息肉復發。 所以說, 如果您得了一次大腸息肉, 那就意味著您再次得大腸息肉的可能性很大。 由於大腸息肉術後有復發的可能, 而大腸息肉通常無任何症狀, 如果等出現症狀時往往已經變成了大腸癌, 為時已晚。 所以, 曾經有大腸息肉病史者, 一定要定期複查大腸鏡檢查。

檢查

1.X線鋇劑灌腸雖能通過鋇劑的充盈缺損敏感地發現大腸息肉, 但對病變常常不能正確分類和定性。

2.纖維腸鏡檢查發現的息肉均須作活組織檢查, 以瞭解息肉的性質、類型以及有無癌變等。

小的或有蒂息肉可用活檢鉗或圈套器電切摘除後送驗, 大的或廣基的息肉則往往只能行鉗取活檢。 是發現和確診大腸息肉的最重要手段。

3.由於同一腺瘤中, 不同部位的絨毛成分量及不典型增生程度往往不一, 所以鉗取活檢處病變並不能完全代表全貌。 活檢處無癌變亦不能肯定腺瘤他處無癌變。 因此腺瘤的不典型增生程度及無癌變往往需切除整個腫瘤, 仔細地切片檢查後方能肯定。 鉗取活檢病理結果可供參考, 但並非最後結論。

診斷

多數息肉起病隱匿, 臨床上可無任何症狀。 一些較大的息肉可引起腸道症狀, 主要為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便中帶有黏液或黏液血便, 偶有腹痛, 極少數大便時有腫物自肛門脫出。 一些患者可有長期便血或貧血。 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對息肉的診斷有提示作用。

典型的腸道外症狀常提示有息肉病變。 多發性骨瘤和軟組織腫瘤應考慮Gardner綜合征的可能, 皮膚黏膜色素斑應考慮P-J綜合征等。 對有息肉病的患者,

應常規作結腸鏡檢查以排除綜合征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