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和胃湯的功效與作用

中藥方劑作為傳統醫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它所包含的種類包羅萬象, 隨著現在應用的越來越廣泛, 人們對它也越來越熟悉, 今天就向大家介紹介紹和胃湯這種方劑。

【處方】 穀芽15g, 麥芽15g, 神曲9g, 焦雞內金9g, 焦山楂9g, 陳皮9g, 枳殼6g, 蘇梗6g, 桔梗6g, 萊菔子9g, 佩蘭9g, 藿香6g, 甘油6g。

【功能主治】 和胃理氣, 增進飲食。 主慢性胃炎(飲食積滯型)。 食欲不振, 納食不佳, 脘腹脹滿, 舌苔白厚, 脈沉弦。

【各家論述】 方中谷芽消米積, 麥芽消面積, 山楂消肉積, 神曲發酵助消化, 焦雞內金化食磨積, 陳皮、枳殼、桔梗、蘇梗調理中焦氣機, 萊菔子消食降氣, 佩蘭、藿香芳香開胃,

甘草調和諸藥。 共奏和胃理氣, 增進飲食之功。

【摘錄】 《臨證醫案醫方》

【處方】 人參3錢, 白術1錢半, 陳皮1錢, 芍藥5分, 幹葛3分, 歸身5分, 紅花、豆大、甘草(炙)2錢。

【功能主治】 補胃氣, 滋養陰血。 主積聚痞塊。

【用法用量】 上作1帖。 送下保和丸25丸, 龍薈丸15丸。 

【臨床應用】 積聚:方提領年五十六, 冬因飲酒後受怒氣, 于左脅下與臍平作痛, 自此以後漸成小塊, 或起或不起, 起則痛, 痛止則伏, 面黃口幹, 無力食少, 吃此物便噯此味, 轉惡風寒, 脈之友大於右, 弦澀而長, 大率左甚, 重取則全弦。 此得熱散太多, 以致胃氣大傷, 陰血下衰, 且與和胃湯, 並下保和丸, 助其化粕。 伺胃實陰稍充, 卻用消塊。

【摘錄】 《濟陽綱目》卷四十一引朱丹溪方

【處方】 陳皮1錢, 半夏1錢半, 茯苓2錢, 甘草1錢,

蒼術2錢, 烏藥8分, 香附8分, 厚朴(薑炒)1錢, 蘇梗7分。

【功能主治】 霍亂初起, 脹痛嘔吐, 邪壅於上者。

【用法用量】 水煎, 熱服。 以指探喉取吐, 再服再吐。

【摘錄】 《會約》卷七

【處方】 丁香、半夏、枳實、白蔻仁、麥芽、川芎、當歸、白芍、地黃、生薑、大棗。

【功能主治】 產後幹嘔。

【用法用量】 《中國醫學大辭典》本方用法:清水煎服。

【摘錄】 《婦科玉尺》卷四

【處方】 陳皮、半夏(薑制)、縮砂仁(研)、蒼術(炒)、厚朴(薑炒)、藿香葉、香附(炒)、甘草(炙)、山楂、神曲(炒)。

【功能主治】 和胃化滯。 主小兒飲食無節, 過食油膩、麵食等物, 壅塞中脘, 以致傷食吐, 肚腹脹熱, 惡食口臭, 頻吐酸粘, 眼胞虛浮, 身體潮熱。

【用法用量】 引用生薑, 水煎服。 先用三棱丸止其吐, 後服此方。

【摘錄】 《金鑒》卷五十二

【處方】 白術1錢, 陳皮1錢, 半夏(油炒黃)1錢, 茯苓1錢,

藿香1錢, 當歸8分, 白芍8分, 砂仁4分, 竹茹4分, 甘草4分, 紫蘇8分。

【功能主治】 妊娠惡嘔。

【用法用量】 加生薑, 水煎服。

【摘錄】 《嵩崖尊生》卷十四

【處方】 人參1錢半, 黃連6分(土炒), 當歸1錢, 黃芩7分(土炒), 白芍藥1錢(酒炒), 茯神1錢, 石菖蒲5分, 神曲7分, 半夏7分, 枳實(麩炒)4分, 紅花3分, 蘇子1錢5分。

【功能主治】 噎膈。

【用法用量】 用陳壁土研細, 攪入長流水, 澄清後煎藥, 入姜計、白蜜少許, 童便1-2匙, 和服。

【摘錄】 《古今醫徹》卷二

【處方】 升麻半錢, 柴胡半錢, 當歸身2錢, 草豆蔻半錢, 半夏3分, 乾薑7分, 甘草7分, 紅消7分, 黃耆半錢。

【功能主治】 泄痢。

【用法用量】 上都作1服。 水2盞, 煎至1盞, 去滓稍熱服, 兩飯間飲之。

【摘錄】 《普濟方》卷二○八

【處方】 神曲2錢, 山楂2錢, 麥芽2錢, 茯苓2錢, 厚朴(薑制)1錢5分, 姜半夏1錢半, 制香附1錢半, 丁香5分,

菔子(炒)5分。

【功能主治】 食厥症, 氣化遲難。

【用法用量】 加竹茹1丸(薑汁炒), 水煎, 加檀香3分沖入而服。

【摘錄】 《醫方簡義》卷三

【處方】 人參2兩, 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 茅根1兩, 甘草(炙)半兩, 竹茹3分, 半夏(湯洗7遍, 焙)1兩, 木通(銼)3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食飲不下, 嘔逆清水, 面目虛腫。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 水1盞, 加生薑3片, 大棗2個(劈破), 煎至7分, 去滓溫服。

【摘錄】 《聖濟總錄》卷六十三

【處方】 二陳湯加丁香、藿香、炮薑、麥芽。

【功能主治】 初生小兒嘔吐。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痘疹傳心錄》卷十七

看完上面的對於和胃湯的相關描述後, 大家是否感覺到了我們傳統醫學的偉大和神秘?我們平時生活中可以多看一些這方面的知識, 會對大家有所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