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哪些疾病能導致慢性腹瀉

1.大腸癌:大腸癌多數發生在中年以後, 位於左側結腸者常為環狀生長, 伴有排便習慣改變。 當腫瘤有糜爛、潰瘍、壞死時, 可表現為腹瀉、血便和裡急後重,

尤其是腫瘤位於直腸者, 主要表現為血便、排便次數增多、排便不暢和裡急後重。

2.潰瘍性結腸炎:女性多於男性, 起病可急可緩, 症狀輕重不等, 腹瀉系在炎症刺激下, 腸蠕動增加及腸腔內水、鈉吸收障礙所致。 輕者每日排便3~4次, 或腹瀉與便秘交替;重者排便次數頻繁, 糞便多為糊狀, 混有黏液、膿血。

3.肝癌:以腹瀉為首發症狀的肝癌並不少見。 肝癌患者的肝臟解毒功能下降, 腸黏膜在有害化學物質的刺激下產生腸毒素, 促使肥大細胞增殖, 釋放組胺, 使腸黏膜變性水腫, 通透性增加, 對水分的重吸收減少, 致大量水分排入腸腔引些腹瀉。

4.糖尿病:糖尿病引起的腹瀉與其導致的胃腸道植物神經病變有關。 腹瀉呈頑固性、間歇性, 發作時間可為幾天至幾周;間歇期可為數周至數月, 腹瀉晝夜均可發生, 約有5%的腹瀉病人同時有脂肪瀉。

5.克隆病:又稱節段性腸炎, 發病年齡主要在20~40歲, 起病緩慢, 以腹痛、腹瀉開始, 逐漸加重, 大便稀或水樣, 常無膿血。 病變腸段的炎症、蠕動增加及繼發腸道吸收不良是引起腹瀉的主要原因。 多為間歇性發作, 病程後期呈持續性。

6.甲狀腺機能亢進症患者由於腸道蠕動快, 消化吸收不良而出現大便頻繁甚至腹瀉, 大便一般呈糊狀, 含較多未消化食物。

因此, 出現慢性腹瀉時應認真檢查,

只有查清病因, 才能得到正確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