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外國人如何培養孩子的健康知識和向善精神
目錄
第一章:德國人怎樣引導孩子“向善”
第二章:加拿大從小就上健康課
第三章:離婚了孩子怎麼辦
編者按: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是家長們做大的心願, 健康、開朗、善良的孩子最惹人喜愛, 但是離婚了孩子怎麼辦呢?如何培養孩子向善精神呢?怎樣讓孩子瞭解健康知識?下面就和小編一起學習外國人的培育孩子之道。
德國人怎樣引導孩子“向善”
愛護小動物是許多德國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課。 在孩子剛剛學會走路時, 不少德國家庭就特意為孩子餵養了小狗、小貓、小兔、小金魚等小動物, 並讓孩子在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
孩子正式入學後,
德國的中小學校還經常開展有關“善待生命”的討論會或作文比賽。 虐待小動物的孩子輕則須接受批評或訓導, 重則可能受到大人的懲罰, 如果效果不明顯, 還可能被送去心理醫生處作進一步的治療, 因為德國人認為, 這是比學習成績滑坡更為重要的“品德問題”, 絕不能熟視無睹。 小時候以虐待動物為樂的孩子, 長大了往往更具暴力傾向。
同情、幫助弱小者也是德國人對孩子進行“善良教育”的另一種重要內容。
“寬容待人”被德國人普遍認定為一個人“善良品質”的另一側面。 一個叫雪麗的7歲小女孩, 在自己的生日晚會上遭到了好友梅芙的無端的搶白大丟面子,
在對孩子作“善良教育”時, 德國人也十分重視“反面教員”的作用。 對那些中小學校校園裡出現的恃強欺弱的“小霸王”, 校方反對態度之鮮明、打擊力度之大, 超過了包括美國在內的任何西方國家。
據悉, 凡經過兩次記過後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 校方會果斷地予以開除, 接著再由“不良少年管教部門”專門給予強制性管教。 一名小學校長嚴肅地指出:今天的“小霸王”, 日後興許就成了又一個禍國殃民的希特勒!
對於影視節目中頻頻出現的血淋淋的暴力鏡頭, 德國人倒沒有視之為“洪水猛獸”。 他們認為, 只要注意引導孩子不是以“欣賞”而是以“批判”眼光來審視這類鏡頭,
德國製造的武器之精良舉世聞名, 但時下德國人卻並不贊成玩具商開發新一代的高科技“暴力玩具”, 更不支持孩子(其中特別是男孩子)與玩具槍炮、玩具坦克為伴。 這是因為, 德國研究者已找到了越來越多證據證實:小時如經常用玩具“模擬殺人”, 那麼長大後難保成為愛好和平人士, 或至少難成慈善家。
加拿大從小就上健康課
加拿大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健康意識,健康教育從幼稚園就開始了。
加拿大幼稚園注重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教會幼兒簡單的健康常識,如玩玩具前後都要洗手,去戶外活動後要洗手、換鞋等,飯前便後洗手,餐具和水杯專用等衛生常識,都是幼稚園養成的習慣。較大的幼兒還會被鼓勵去參加收拾、清潔玩具等工作。此外,怎樣用洗手液、消毒液,體溫計是做什麼用的,如何分辨別人是否發燒等常識,也都會由老師用生動、通俗的語言慢慢教會幼兒。在加拿大,一般四五歲孩子碰上父母不舒服,都會本能地去找體溫計和酒精藥棉。
在加拿大的學校裡,一般從低年級(二年級或三年級)起,都會開設專門的健康課,不僅教授健康保健的小常識、注意事項、個人衛生知識,還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健康程式觀念”:什麼時候要看家庭醫生,什麼時候要看專科、掛急診,怎樣找救護車等等。前幾年多倫多有個單親媽媽在浴室暈倒,9歲女兒熟練地掛“911”報警電話找來救護車救急成功,她的這一招正是在學校健康課上學來的。
到了八年級(相當於中國的初二),學校健康課會開始教授學生最基本的急救和包紮、止血常識,以及如何幫助溺水、中暑和煤氣中毒者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學校健康課“談醫不談藥”,不會教學生“怎樣幫病人找藥”,因為按規定,只有醫生才有權開處方藥,連止疼藥也不能隨便給人吃,即便是非處方藥,也只能由病人自己選擇服用,承擔後果,隨便“給人吃藥”,如果出了問題,責任是很大的。
至於更專業的醫學知識,如更複雜的包紮、急救,水域救生或野外救護等,學校健康課並不教授,學生可以在監護人簽字同意的前提下,報名參加學校、學區或其他組織舉辦的相關培訓,或童子軍和青少年義工組織。儘管根據《好撒馬利亞人法》,緊急情況下實施救助可以免責,但倘若不通過參加培訓班、通過專業資格考試獲得相應證書,青少年是沒有資格參加較專業的健康義工服務的。
離婚了孩子怎麼辦
父母離婚,受傷最深的是孩子,孩子會不會怨恨父母沒有給他一個完整的家?父母離婚了,如何去面對孩子傷痕累累的幼小心靈?不能朝夕相處,還能與孩子親密無間、快樂相伴嗎?
蘇小白最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兒子小勇的班主任1個月內2次給她打電話,和她探討孩子的表現問題。這學期,小勇不僅學習成績大幅度下降,性格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原來活潑好動的他開始變得沉默寡言。蘇小白明白,孩子的這些變化,都是從她和丈夫離婚開始的。
心理學家發現,父母離婚通常都會影響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不過,心理學家也指出,只要夫妻雙方積極努力,就能減少離婚對孩子的傷害。但是,情感上已經分道揚鑣的夫妻怎麼才能繼續合作,與孩子保持親密的情感聯繫,儘量減少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呢?
夫妻關係的結束,夥伴關係的開始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離婚都是痛苦的經歷。蘇小白記得,自己和丈夫在民政局簽字離婚後,連頓散夥飯都沒吃就各奔東西了。儘管和前夫有著種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深愛兒子小勇。幾次心平氣和的談話後,蘇小白和前夫達成了協定,放下二人曾經的情感分歧,建立一種全新的夥伴關係,以合作的方式聯手關注孩子的成長。
離婚了,對孩子的愛不應缺席
對於大多數孩子而言,父母離婚意味著“分離”。孩子年齡越小,越容易把父母離婚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比如“爸爸媽媽離婚是因為我”,或者對父母的分開產生極大恐懼,“爸爸媽媽離婚後,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愛我了”。如果讓孩子捲入夫妻二人的矛盾之中,比如說對方的壞話、將離婚的責任推到對方身上,甚至利用孩子打擊報復對方,都會給孩子的心理成長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離異夫妻要學會通過其他形式來解決離婚帶來的痛苦,比如尋求親朋好友的支持,尋找心理醫生的幫助。要向孩子傳遞這樣的資訊:“我們離婚是因為我們之間出現了問題,不能繼續相處了,不是因為你,很抱歉給你帶來了傷害,但是爸爸、媽媽永遠都愛你”
和孩子的教育者結成“同盟”
心理學家認為,離異的父母應該學會和孩子的老師結成“同盟”。條件允許的話,倆人應該定期和老師會面,三方一起交流孩子的相關資訊。
經過協商,蘇小白和前夫決定,每個月都和小勇的班主任見面一次,進行“三方會談”,瞭解小勇在學校的表現情況,也請班主任監督二人教育孩子的行為和方式,並及時給出回饋。
制定計劃,融入孩子的學校生活
對於離異的父母來說,把孩子的教育問題丟給學校是一件很糟糕的事,也會讓孩子產生被拋棄的感覺。您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避免對孩子產生傷害。
積極參與孩子學校裡的各類活動
自卑和敏感是單親家庭孩子的通病,缺乏父母的呵護會給孩子帶來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不要讓孩子在學校裡有“低人一頭”的感覺。如學校舉辦運動會、春遊、假期實踐等需要家長陪同的活動,家長還是應該儘量參加。
融進孩子的生活,莫做旁觀者
很多父母出於對離婚的愧疚和補償心理,常常會加倍賺錢,送孩子去最好的學校讀書,或者送貴重的禮物給孩子。其實,比起昂貴的禮物來,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離婚之後,父母中總有一方不能每天陪伴在孩子身邊,此時,您需要和前任伴侶進行協商,抽出一些零碎時間陪伴孩子。
比如一周有幾次接送孩子的機會,或者“順路”去孩子的學校看看,利用1個小時或者半個小時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吃飯,接送孩子時和老師聊幾句,哪怕只是給正在運動場上揮汗如雨的孩子加油。您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參與到孩子的校園活動中去,比如您是一位元記者,就可以和學校聯繫,在課外活動或者班會上給孩子講講記者的日常工作是怎樣進行的:或者您只是為學校的各種活動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通常,老師們會很樂意得到家長的幫助。這些活動也會拉近您和孩子的距離,讓孩子感到自己的父母富有奉獻精神。
採用什麼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在您的心裡,他(她)永遠是是重要的。
總結:人們都知道爸爸媽媽離婚了最受傷害的是孩子們,這也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但是,即使是離婚了也不可以不關心自己的孩子,要讓孩子們能夠感受到父愛和母愛。(文章原載於《羊誇晚報》、《丹陽日報》、《健康世界》,刊號:2012年3月號,作者:唐若水、陶短房、舒曼,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加拿大從小就上健康課
加拿大非常重視培養孩子的健康意識,健康教育從幼稚園就開始了。
加拿大幼稚園注重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教會幼兒簡單的健康常識,如玩玩具前後都要洗手,去戶外活動後要洗手、換鞋等,飯前便後洗手,餐具和水杯專用等衛生常識,都是幼稚園養成的習慣。較大的幼兒還會被鼓勵去參加收拾、清潔玩具等工作。此外,怎樣用洗手液、消毒液,體溫計是做什麼用的,如何分辨別人是否發燒等常識,也都會由老師用生動、通俗的語言慢慢教會幼兒。在加拿大,一般四五歲孩子碰上父母不舒服,都會本能地去找體溫計和酒精藥棉。
在加拿大的學校裡,一般從低年級(二年級或三年級)起,都會開設專門的健康課,不僅教授健康保健的小常識、注意事項、個人衛生知識,還特別注重培養孩子的“健康程式觀念”:什麼時候要看家庭醫生,什麼時候要看專科、掛急診,怎樣找救護車等等。前幾年多倫多有個單親媽媽在浴室暈倒,9歲女兒熟練地掛“911”報警電話找來救護車救急成功,她的這一招正是在學校健康課上學來的。
到了八年級(相當於中國的初二),學校健康課會開始教授學生最基本的急救和包紮、止血常識,以及如何幫助溺水、中暑和煤氣中毒者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學校健康課“談醫不談藥”,不會教學生“怎樣幫病人找藥”,因為按規定,只有醫生才有權開處方藥,連止疼藥也不能隨便給人吃,即便是非處方藥,也只能由病人自己選擇服用,承擔後果,隨便“給人吃藥”,如果出了問題,責任是很大的。
至於更專業的醫學知識,如更複雜的包紮、急救,水域救生或野外救護等,學校健康課並不教授,學生可以在監護人簽字同意的前提下,報名參加學校、學區或其他組織舉辦的相關培訓,或童子軍和青少年義工組織。儘管根據《好撒馬利亞人法》,緊急情況下實施救助可以免責,但倘若不通過參加培訓班、通過專業資格考試獲得相應證書,青少年是沒有資格參加較專業的健康義工服務的。
離婚了孩子怎麼辦
父母離婚,受傷最深的是孩子,孩子會不會怨恨父母沒有給他一個完整的家?父母離婚了,如何去面對孩子傷痕累累的幼小心靈?不能朝夕相處,還能與孩子親密無間、快樂相伴嗎?
蘇小白最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兒子小勇的班主任1個月內2次給她打電話,和她探討孩子的表現問題。這學期,小勇不僅學習成績大幅度下降,性格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原來活潑好動的他開始變得沉默寡言。蘇小白明白,孩子的這些變化,都是從她和丈夫離婚開始的。
心理學家發現,父母離婚通常都會影響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不過,心理學家也指出,只要夫妻雙方積極努力,就能減少離婚對孩子的傷害。但是,情感上已經分道揚鑣的夫妻怎麼才能繼續合作,與孩子保持親密的情感聯繫,儘量減少離婚對孩子的傷害呢?
夫妻關係的結束,夥伴關係的開始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離婚都是痛苦的經歷。蘇小白記得,自己和丈夫在民政局簽字離婚後,連頓散夥飯都沒吃就各奔東西了。儘管和前夫有著種種不可調和的矛盾,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深愛兒子小勇。幾次心平氣和的談話後,蘇小白和前夫達成了協定,放下二人曾經的情感分歧,建立一種全新的夥伴關係,以合作的方式聯手關注孩子的成長。
離婚了,對孩子的愛不應缺席
對於大多數孩子而言,父母離婚意味著“分離”。孩子年齡越小,越容易把父母離婚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比如“爸爸媽媽離婚是因為我”,或者對父母的分開產生極大恐懼,“爸爸媽媽離婚後,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愛我了”。如果讓孩子捲入夫妻二人的矛盾之中,比如說對方的壞話、將離婚的責任推到對方身上,甚至利用孩子打擊報復對方,都會給孩子的心理成長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離異夫妻要學會通過其他形式來解決離婚帶來的痛苦,比如尋求親朋好友的支持,尋找心理醫生的幫助。要向孩子傳遞這樣的資訊:“我們離婚是因為我們之間出現了問題,不能繼續相處了,不是因為你,很抱歉給你帶來了傷害,但是爸爸、媽媽永遠都愛你”
和孩子的教育者結成“同盟”
心理學家認為,離異的父母應該學會和孩子的老師結成“同盟”。條件允許的話,倆人應該定期和老師會面,三方一起交流孩子的相關資訊。
經過協商,蘇小白和前夫決定,每個月都和小勇的班主任見面一次,進行“三方會談”,瞭解小勇在學校的表現情況,也請班主任監督二人教育孩子的行為和方式,並及時給出回饋。
制定計劃,融入孩子的學校生活
對於離異的父母來說,把孩子的教育問題丟給學校是一件很糟糕的事,也會讓孩子產生被拋棄的感覺。您可以嘗試以下幾種方法,避免對孩子產生傷害。
積極參與孩子學校裡的各類活動
自卑和敏感是單親家庭孩子的通病,缺乏父母的呵護會給孩子帶來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不要讓孩子在學校裡有“低人一頭”的感覺。如學校舉辦運動會、春遊、假期實踐等需要家長陪同的活動,家長還是應該儘量參加。
融進孩子的生活,莫做旁觀者
很多父母出於對離婚的愧疚和補償心理,常常會加倍賺錢,送孩子去最好的學校讀書,或者送貴重的禮物給孩子。其實,比起昂貴的禮物來,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離婚之後,父母中總有一方不能每天陪伴在孩子身邊,此時,您需要和前任伴侶進行協商,抽出一些零碎時間陪伴孩子。
比如一周有幾次接送孩子的機會,或者“順路”去孩子的學校看看,利用1個小時或者半個小時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吃飯,接送孩子時和老師聊幾句,哪怕只是給正在運動場上揮汗如雨的孩子加油。您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專業優勢參與到孩子的校園活動中去,比如您是一位元記者,就可以和學校聯繫,在課外活動或者班會上給孩子講講記者的日常工作是怎樣進行的:或者您只是為學校的各種活動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通常,老師們會很樂意得到家長的幫助。這些活動也會拉近您和孩子的距離,讓孩子感到自己的父母富有奉獻精神。
採用什麼形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在您的心裡,他(她)永遠是是重要的。
總結:人們都知道爸爸媽媽離婚了最受傷害的是孩子們,這也許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但是,即使是離婚了也不可以不關心自己的孩子,要讓孩子們能夠感受到父愛和母愛。(文章原載於《羊誇晚報》、《丹陽日報》、《健康世界》,刊號:2012年3月號,作者:唐若水、陶短房、舒曼,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並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儘快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