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別讓手機電腦“傷了”你的睡眠

如今, 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晚上臨睡前拿起手機、平板電腦刷微博、玩微信或者流覽網頁。 科學家新近的一項研究發現, 晚上臨睡前使用電子產品恐怕會影響我們的睡眠品質。 其主要的問題出在這些電子產品所發出的藍光上。 在本應就寢的時段暴露在藍色的人造光下, 會破壞我們機體內在的晝夜節律。

夜間使用電子產品 或讓你不能安睡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導, 美國科學家的研究顯示, 在本應就寢的時段暴露在電子產品所發出的藍光下, 會破壞我們的日週期生物鐘, 影響我們機體內在的晝夜節律。

研究者還認為, 由於電視、電腦和平板螢幕主要是運用藍白光, 所以, 相比起傳統的白熾燈, 電子產品發出的光對身體自然晝夜節律的破壞會來得更嚴重一些。

哈佛大學睡眠醫學系的查理斯·切斯勒教授在其最近發表于《自然》雜誌上的文章中指出:“光對我們晝夜節律的影響比任何藥物都大得多。 我們的眼睛通過光感受到一天時間的變化, 從而保證了生物鐘的協調, 並保證我們的身體可以隨著時間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整。 ”

廣東省人民醫院睡眠研究室張斌教授介紹說, 哈佛大學近年來對睡眠與光照的關係展開了一系列深入研究。 “很多人不知道, 這個研究項目其實是美國宇航局資助的, 目的是解決有朝一日宇航員登臨火星後的睡眠問題。

”他說。 因為火星上每天的日照時間比地球長39分35秒, 火星上的一年差不多是地球上一年的1.88倍, 這對地球人自身的日週期生物鐘會是個很大的挑戰。 ”

藍光抑制與睡眠相關的褪黑素

張斌介紹:“我們白天清醒, 夜晚睡覺, 過著朝行夕止的有時間節奏的生活。 這是由我們機體運行的內在生理週期所決定的。 這套機制也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 外界光線的明暗、周圍環境聲音的大小、周圍人的活動所帶來的社會暗示都會從外部影響我們自身生物鐘的調節。 ”在能影響我們日週期的諸多外在因素中, 他認為光線的影響最主要, 而這其中又以藍色光影響最大。 “研究者們發現, 在不同波長的光線中,

藍色光對我們的日週期以及情緒影響最大, 進而對我們的睡眠影響最大。 ”

他表示, 太陽光中就含有較多的藍光, 在白天, 太陽的藍色光照射在我們的視網膜上, 會刺激我們的晝夜節律起搏器——下丘腦視交叉上核, 從而抑制我們體內褪黑素的分泌, 能夠讓我們保持覺醒狀態, 從而不會感到昏昏欲睡、精神萎靡, 有振奮心情的作用。 “褪黑素是人腦松果體分泌的一種激素。 在夜幕降臨後, 隨著進入我們視網膜的光刺激尤其是藍光刺激減少, 褪黑素的分泌開始增多, 往往是半夜兩三點鐘達到高峰值。 褪黑素水準的高低直接影響我們深度睡眠的品質。 老年人或者睡眠品質不好的人, 夜間褪黑素的分泌會明顯下降,

從而導致睡眠紊亂、減少。 ”

褪黑素會受到日光或者室內明亮的燈光影響, 尤其是淡藍色光。 夜間在藍白燈光下, 會讓褪黑素的分泌高峰推後, 從而引發失眠。

早上運動接受日照有助睡眠

在醫學上, 恰當地運用藍色光照, 其實可以用來治療季節性抑鬱。

“比如在北歐地區比較多見的季節性抑鬱, 主要就跟冬季日照時間過少有關, 通過用藍光治療, 70%以上的季節性抑鬱會痊癒。 ”張斌說, “但是, 藍光的照射, 最好是在早晨或者上午。 就算是陰天, 太陽光的光照強度也比我們室內的白色燈光強很多。 有實驗表明, 這個時段在戶外活動, 接受太陽光照, 會讓夜間褪黑素的分泌高峰提前60—90分鐘出現。 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覺得週末白天在戶外運動之後,

晚上回到家會特別好睡的緣故。 所以, 為了促進睡眠, 我們提倡大家早晨起來後到戶外活動一段時間。 ”

簡而言之, 好的睡眠, 是讓我們順應自然, 在有光的時候接受光的刺激, 在本該在黑暗中休息的時刻, 不亂用光來刺激自己脆弱的神經。 比如, 有專家認為, 對嬰兒而言, 在他們白天小睡的時候是需要燈光的, 不可以讓他們在黑暗的屋子裡小睡。 這是為了自然地減少他們白天的睡眠時間, 讓他們能在晚上睡得更長更好。

LED顯示幕的藍光對視網膜有傷害

最近, 日本等國家的研究人員發現, 隨著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 長時間近距離地觀看LED液晶顯示幕的人在不斷增加。 而這些設備發出的藍光, 會給眼睛帶來很大的負擔。

藍光的波長是380—495納米, 而從LED顯示幕發出的光的波長, 與傷害視網膜的藍光波長基本上互相重疊。 對動物進行的實驗研究表明, 隨著年齡的增長, 視網膜的損傷會導致視力下降, 進而有可能引發老年黃斑病變。 藍光的波長比較短, 遇到大氣中的粒子會變得散亂, 折射太大, 焦點聚焦困難, 眼部肌肉會在無意識之中不斷運動, 引起視覺疲勞。

張斌教授指出, 電腦、手機、平板電腦的LED液晶顯示幕以及LED燈發出的藍白光, 相比白熾燈, 更容易刺激視網膜, 過量高強度的刺激會造成視網膜上蛋白質的枯竭。 “當然, 對這些產品健康傷害風險的評估, 需要更謹慎的大量實驗研究來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