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健康

嬰兒後腦勺有紅色印記

嬰兒後腦勺有紅色印記的這種現象, 家長在發現的時候不要有太緊張, 這種現象一般都是表皮毛細血管瘤所致, 除非是出現在眼睛處, 其他地方的表皮毛細血管瘤並不需要特別重視, 隨著孩子慢慢的成長, 這種血管瘤會慢慢消失。 下面咱們就來看看毛細血管瘤的情況。

表皮毛細血管瘤是一種淡紅色或藍色的表皮變色, 通常位於頭頂中線後部、頸部或骶部, 出生時即存在, 一般在數月內逐漸自行消失, 無需治療!

毛細血管型血管瘤。 腫瘤是由大量交織、擴張的毛細血管組成。 表現為鮮紅或紫紅色斑塊。 與皮膚表面平齊或稍隆起, 邊界清楚, 形狀不規則, 大小不等。 以手指壓迫腫瘤時, 顏色退去;壓力解除後, 顏色恢復。

疾病特點

症狀1:草莓狀毛細血管瘤。 少部分患兒出生時即表現為大小不等的圓形或橢圓形由散在紅斑點融合或不完全融合的斑塊, 不高出或略高出皮面。 表面稍粗糙, 而大部分僅為極小的小紅點, 擴大並互相融合成塊, 常高出皮膚3-4毫米, 鮮紅色, 表面呈許多顆料狀, 類似草莓而得名。 部分草莓狀血管瘤能自行消退, 常在1-4歲間消退。 但能夠消退的草莓狀血管瘤只有小部分, 大部分血管瘤是不能自行消退的,

這就需密切觀察。

症狀2:鮮紅斑痣, 又稱葡萄酒色斑。 多見於臉部, 少部分位於軀幹或四肢, 呈淡紅至暗紅色, 或呈暗紫色, 不高出皮面, 病變範圍隨患兒生長而擴大, 不會自行消退。 有些病人併發全身性異常如青光眼等。

症狀3:為橙色斑,

常見於前額、上眼瞼、眉間、鼻周或頸頜部。 橙紅或淡紅色, 不突出皮面, 輕壓即可退色, 隨患兒生長而略增大, 但顏色並不加深, 大多數在數月骨自行消退, 毋需治療。 初生時患處有點狀或成片大量毛細管凸出皮膚外, 表皮高低不平, 發展特快, 如不及時治療和控制, 在短暫的時間(半歲)內, 將會使已患血管瘤的器官或周圍的器官遭到破壞, 少部分可快速發展為混合型血管瘤。 毛細血管瘤早期與紅色胎記外表相似, 但大多數于嬰兒在出生後半個月左右出現, 6個月後內生長迅速, 高出皮膚3-5毫米, 呈紫紅色, 逐漸變成鮮紅色, 2-3歲時大部分吸收, 到學齡期可部分(完全)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