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丸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烏梅丸
【出 處】《傷寒論》
【分 類】中醫藥學(一級學科);方劑學(二級學科);方劑(三級學科)
【組 成】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黃連十六兩 當歸四兩 附子(去皮炮)六兩 蜀椒四兩 桂枝(去皮) 人參黃柏各六兩
【方 訣】①烏梅丸中細辛桂, 參附椒柏姜連歸;蛔厥久痢皆可治, 安蛔止痛次方珍。 ②烏梅丸用細辛桂, 人參附子椒薑繼, 黃連黃柏及當歸, 溫髒安蛔寒厥劑。
【功 用】溫髒驅蛔
【主 治】傷寒, 下痢腹痛, 久痢, 諸藥不愈, 數10年者;久瘧, 往來寒熱, 經年不愈, 形體瘦弱;亦治勞瘧;寒熱勞瘧久不愈, 形體羸瘦, 痰結胸堂, 食飲減少, 或因行遠,
【用 法】以苦酒(即醋)漬烏梅一宿, 去核, 蒸熟, 搗成泥;餘藥研為細末, 與烏梅泥和勻, 加密為丸, 如梧桐子大。 每服7~9克, 日三服。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方 解】
本方由10味藥組成。 主治寒熱錯雜, 蛔蟲竄擾所致的蛔厥、久痢、厥陰頭痛。 方中馬梅味酸, 苦酒醋漬而重用, 既可安蛔, 又能止痛, 故為主藥。 蛔動因於髒寒, 故以乾薑、附子、細辛、蜀椒、桂枝溫腎暖脾, 以除髒寒;且五藥皆辛, 李可制蛔, 其中細辛、蜀椒更具殺蟲之用, 故又可助烏梅安蛔止痛;素病蛔疾, 必損氣血, 故又以人參益氣, 當歸養血, 合而扶正補虛;俱為輔藥。 佐以黃連、黃柏苦寒清熱, 兼制辛熱諸藥, 以杜絕傷陰動火之弊, 且味苦兼能下蛔。 諸藥合用, 共奏溫髒安蛔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