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七情對應著五臟-養生不可情緒過度

黃帝內經有曰:“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 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 驚則氣亂, 思則氣結。 ”這說明了七情對應了五臟, 然而正常的情志并不會致病,

只有過度的情志才會導致各個臟腑的病變。 下面看一看各種情志是怎么統管臟腑的。

七情是內傷雜病的主要病因之一, 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 一般情況下七情并不致病, 而是人的精神意識對外界事物的反應。 作為病因是指這些活動過于強烈、突然或持久, 引起臟腑氣血功能紊亂而致病。

喜與驚是心的情志的體現

常言說:“人逢喜事精神爽”。 當人喜樂、高興的時候, 就會感到精神愉快, 全身舒暢。 因為它能促使氣血流暢, 營衛通調, 所以適度喜樂有益身心, 是健康人正常的情志活動。 但是, 如果過度喜樂, 不僅無益, 反而使心氣散亂, 精神不能集中, 所謂“喜傷心”。 過分的喜, 不僅傷心, 而且能傷肺, 因為心肺同屬上焦。

驚即驚恐, 是突然遇到意外之事而精神緊張的一種表現。 驚恐對心的影響最大, 一般受驚, 并不致于使心的功能紊亂。 但是, 當人突然受到驚恐時, 會使心神受傷, 功能紊亂, 所謂心無所依, 神無所附, 驚慌失措, 甚至神志錯亂, 發生癡呆之癥, 即所謂“驚則氣亂”。 尤其是小兒臟腑嬌嫩, 心神怯弱, 最易受驚。 小兒受驚, 輕則驚悸、大哭大啼, 嚴重時可出現“驚風”或“癲癇”等證。

怒是肝的情志的體現

肝氣宜疏泄、條達而不能抑郁, 也不能過于憤怒。 若過度憤怒, 就會傷肝, 使肝的功能失常, 導致肝氣橫逆、上沖, 所謂“怒則氣上”, 癥見面赤、頭暈、脅痛、胸滿、納少。 嚴重時可導致血隨氣逆, 蒙蔽清竅, 引起昏厥。 憤怒不但能傷肝, 而且能傷脾, 因為肝病最易累及脾臟。

#p#副標題#e#

憂與悲是肺的情志的體現

憂即憂愁, 也就是心情愁悶不愉快。 當憂愁不解時, 多感到肺氣不舒, 胸悶氣短, 頹喪懊惱, 精神不振等, 這是因為憂愁過度, 損傷肺氣的緣敵, 即所謂“憂傷肺”。 這就是說, 憂愁太過使氣機不利, 脈道閉塞, 升降失常。

憂愁不僅傷肺, 而且也能傷脾。 因為脾居中州, 上焦心肺之氣受傷, 勢必影響中焦。

悲即悲哀或悲痛。 悲哀太過, 則意志消沉, 導致肺氣耗傷, 所謂“悲傷肺”、“悲則氣消”。 悲不僅傷肺, 有時也傷心神, 除了心肺同居上焦外, 因為心主神志, 一切情志變化等精神致病因素都有可能傷及心神。

思是脾的情志的體現

思即思慮, 也就是集中精力對事物分析和考慮的一種表現。 分析和思慮屬于精神活動, 精神活動影響著內臟的氣機。 若過分的思慮或思慮久而不解, 就會出現精神消沉, 使氣結于內, 阻滯不暢, 氣機升降失調, 從而使脾胃運化無力, 所謂“思則氣結”、“思傷脾”。 思慮不僅傷脾, 長期思慮不解, 必然擾傷心神, 引起怔忡、健忘、精神萎靡不振,

所以臨床上又稱“思傷心脾”。 此外, 思慮對腎臟也有一定的影響, 這是心脾病變影響于腎之故。

恐是腎的情志的體現

恐即恐懼或恐怖, 是由于內臟功能不足所產生。 雖然膽氣虛和血虛之人都會產生恐懼, 但恐對腎的影響最大, 所謂“恐傷腎”。 過于恐怖或長期恐怖可使腎氣不固, 氣陷于下, 出現二便失禁的現象, 即所謂“恐則氣下”。 恐懼不僅傷腎, 也能傷心, 使精神不能集中, 出現神志昏亂。

七情致病雖可及于五臟, 但主要以影響心、肝、脾為多見。 尤其“心為君主之官”, “精神之所舍”, 情志的異常變化, 首先影響心臟的功能, 然后犯及其他臟腑, 出現種種不同的功能失調。

所以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志, 不可過度的喜悅也不可過度的憂傷,

這樣都會對身體有損害。 保持內心的平靜才是養生長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