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肪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神農本草經》
【拼音名】Yàn Fánɡ
【英文名】Wild goose fat
【別名】鶩肪、雁膏、雁脂
【來源】
藥材基源:為鴨科動物白額雁、鴻雁等的脂肪。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nser albifrons(Scopoli)2.Anset cygnoides(Linnaeus)
採收和儲藏:冬季捕捉, 除去羽毛及內臟後, 剝取脂肪, 鮮用或煉油備用。
【原形態】
1.白額雁, 雄鳥體長約70cm, 雌鳥較小。 嘴扁平, 被有軟皮, 肉色或玫瑰色, 尖端具角質嘴甲, 灰色或白色。 虹膜棕色。 嘴基和前額皆有白色橫紋。 頭和頸、背部羽毛棕黑, 羽緣灰白色。 尾羽亦棕黑色, 羽緣白色。 胸、腹部棕灰色, 布有不規則黑斑。 幼鳥無此黑斑, 嘴基亦無白紋。 腿和腳橙黃色, 有4趾, 前3趾間具蹼, 後1趾, 前3趾間具蹼,
2.鴻雁, 雄鳥成體長約90cm, 雌鳥較雄鳥為小, 雌雄羽毛相似。 嘴裂基部有2條黑褐色顎紋, 頦及喉棕紅。 頭頂至枕部為棕褐色, 向後漸深。 頸部除正中棕褐色外, 餘均白色。 背肩、三級飛羽暗褐色, 羽緣淡棕色;初級飛羽灰褐, 端部轉黑褐色;次級飛濃褐;翅上覆羽灰褐, 羽緣棕白以至白色。 下背和腰黑褐色。 前頸下部和胸部均淡肉紅色, 向後漸淡至下腹轉為純白色。 脅部暗褐, 羽緣棕白。 翅下覆羽及腋羽暗灰。 尾羽暗褐色, 尾上覆羽前褐後白, 尾下覆羽和尾側覆羽純白。 嘴黑色, 雄雁的上嘴基部有一瘤狀突。 虹膜赤褐色或褐色, 趾蹠橙黃色, 爪黑色。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棲息於曠野、湖泊、河川和沼澤地帶,
資源分佈:分佈于東北北部、內蒙古東部;東北南部、包頭、阿爾泰山脈、黃河上游、河北、青島;長江下游;福建、臺灣。
【性味】味甘;性平
【歸經】心;肝;胃經
【功能主治】益氣補虛;活血舒筋。 主中風偏枯;手足拘攣;腰腳痿弱;耳聾;脫髮;結熱胸痞;瘡癰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或煉油, 適量。 外用:適量, 塗敷。
【附方】①治風攣拘急、偏枯, 血氣不通利: 雁肪四兩, 煉濾過, 每日空心暖酒一杯, 肪一匙頭, 飲之。 (《食醫心鏡》)②治結熱BI, 心下腫, 胸中痞塞, 嘔逆不止: 雁肪一具, 甘草(炙)、當歸、桂心、芍藥、人參、石膏各二兩(碎), 桃仁三十枚(去皮尖), 大棗二十枚(擘),
【各家論述】
1.《本經》:主風攣拘急偏枯, 氣不通利。
2.《別錄》:長毛髮鬚眉。
3. 崔禹錫《食經》:主風熱煩心, 駐面色, 理腰腳痿弱。
4. 孟詵:雁膏可含生髮膏, 仍治耳聾。
5.《日華子本草》:脂和豆黃作丸, 補勞瘦, 肥白人。
6.《綱目》:塗癰腫耳疳。 又治結熱胸痞嘔吐。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