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3種情況要慎用甘草

甘草生者偏於清熱, 炙者則偏於補中。 炙甘草是用生甘草與蜂蜜、水同炒製成。 生甘草微涼, 炙甘草微溫。 甘草生用, 可治咽喉腫痛, 癰疽瘡瘍, 還可解藥食之毒;炙用, 可以治療脾胃虛弱, 食欲不振, 腹痛泄瀉, 勞倦發熱, 咳嗽氣短。 中藥古籍《神農本草經》將甘草列為上品, 說甘草有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及解毒之功。

中醫處方講究“君、臣、佐、使”, 各藥相輔相成才有良效。 甘草在其中就經常扮演“佐”的角色, 是各種藥物的“調味品”, 藥方中常常離不了。 甘草的藥性緩和, 可以與補藥、瀉藥、寒藥、溫藥、涼藥等各類藥物配合使用,

並有調和藥性的作用。 至今醫界多有“甘草調和諸藥”、“甘草和百藥”的說法。 故而不少人多習慣在中藥處方中加入甘草。 但甘草藥性雖平, 臨床也應重視配伍禁忌。 “十八反”中“藻戟遂芫俱戰草”不可不知。 清代名醫徐靈胎說:“誤用致害, 雖甘草、人參亦毒藥之類也。 ”故臨床遣方用藥應深思熟慮, 甘草之功在於甘而其弊也在於甘, 特別是以下三種情況要慎用。

急證少用甘草

歷代醫家公認甘味藥性緩而善守, 甘草為甘味藥之代表, 其甘緩柔潤之性, 決定了它在急證運用中的局限性。 以《傷寒論》為例, 陽明急下三證、少陰急下三證, 都用不含甘草的大承氣湯, 意在避其甘緩, 急下以存陰。 又如大柴胡湯由小柴胡湯化裁而來, 此方為治少陽兼腑實證的名方,

現應用於急性膽囊炎、膽結石、急性胰腺炎等病, 其證顯然比小柴胡湯證為重為急, 故去小柴胡湯中的甘草之類, 增加大黃、枳實等防其甘緩, 增其稅利, 由此可見仲景使用甘草頗有考究。

濕病忌用甘草

《湯液本草》明確指出:“甘者若令人中滿, 中滿者勿食甘, 甘緩而壅氣, 非中滿者所宜。 ”查《傷寒論》、《金匱要略》中, 凡因濕所致的嘔惡、痰飲、中滿、水腫等皆不用甘草, 例如攻逐水飲的五苓散等。 總之, 濕病忌用甘草仲景等醫家雖未明言, 但濕病用甘草之弊昭然已明。

腎病慎用甘草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味過於甘, 心氣喘滿, 色黑, 腎氣不衡。 ”《靈樞·五味》篇提出:“腎病禁甘。 ”仲景宗此訓, 創制溫補腎陽的腎氣丸即不用甘草,

後世醫家據此而衍化的腎病諸方, 如濟生腎氣丸、右歸丸、左歸丸、錢乙的六味地黃丸等都未用甘草。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 甘草主要含甘草甜素, 甘草甜素具有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能夠促進水、鈉瀦溜和排鉀增加, 長期大量應用甘草, 會出現水腫、血壓增高、血鉀降低、四肢無力等假醛固酮症, 說明腎病慎用甘草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