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導語:白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白茯苓, 中藥名, 為藥材茯苓塊切去赤茯苓後的白色部分, 通常為中藥飲片。 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 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 不分四季, 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 不管寒、溫、風、濕諸疾, 都能發揮其獨特功效。 茯苓味甘、淡、性平, 入藥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 現代醫學研究:茯苓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 但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 白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白茯苓的功效與作用:
白茯苓味甘、淡、性平, 入藥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
白茯苓用於脾虛泄瀉, 白茯苓既能健脾, 又能滲濕, 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泄瀉、帶下, 應用白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 白茯苓常與黨參、白術、山藥等配伍。 白茯苓又可用為補肺脾, 治氣虛之輔佐藥。
白茯苓用於心悸, 失眠等症茯苓能養心安神, 故可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 白茯苓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白茯苓用於痰飲咳嗽, 痰濕入絡, 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滲濕, 又具健脾作用, 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濕, 停聚化生痰飲之症, 具有治療作用。 白茯苓可用半夏、陳皮同用, 也可配桂枝、白術同用。
1、白茯苓治小便多、滑數不禁:白白茯苓(去黑皮)、幹山藥(去皮, 白礬水內湛過, 慢火焙乾)。 上二味, 各等分, 為細末。 稀米飲調服之。 (《儒門事親》)
2、白茯苓治太陽病, 發汗後, 大汗出, 胃中幹, 煩躁不得眠, 脈浮, 小便不利,
3、白茯苓治丈夫元陽虛憊, 精氣不固, 余瀝常流, 小便白濁, 夢寐頻泄, 及婦人血海久冷, 白帶、白漏、白淫, 下部常濕, 小便如米泔, 或無子息(不育):黃蠟四兩, 白白茯苓四兩(去皮、作塊, 用豬苓一分, 同於瓷器內煮二十餘沸, 出, 日干, 不用豬苓)。 上以白茯苓為末, 熔黃蠟為丸, 如彈子大。 空心細嚼, 滿口生津, 徐徐咽服, 以小便清為度。 (《局方》威喜丸)
4、白茯苓治心虛夢泄, 或白濁:白茯苓末二錢。 米湯調下, 日二服。 (《仁齋直指方》)
5、白茯苓治水腫:白水(淨)二錢, 白茯苓三錢, 郁李仁(杵)一錢五分。 加生薑汁煎。 (《不知醫必要》白茯苓湯)
6、白茯苓治皮水, 四肢腫, 水氣在皮膚中, 四肢聶聶動者:防己三兩, 黃耆三兩, 桂枝三兩, 白茯苓六兩, 甘草二兩。 上五味, 以水六升, 煮取二升, 分溫三服。 (《金匱要略》防己白茯苓湯)
7、白茯苓治頭風虛眩, 暖腰膝, 主五勞七傷:白茯苓粉同曲米釀酒飲。 (《綱目》白茯苓酒)
8、白茯苓治心汗, 別處無汗, 獨心孔一片有汗, 思慮多則汗亦多, 病在用心, 宜養心血:以艾湯調白茯苓末服之。 (《證治要訣》)
9、白茯苓治心下有痰飲, 胸脅支滿目眩:白茯苓四兩, 桂枝, 白術各三兩, 甘草二兩。 上四味, 以水六升, 煮取三升, 分溫三服, 小便則利。 (《金匱要略》苓桂術甘湯)
10、白茯苓治下虛消渴, 上盛下虛, 心火炎爍, 腎水枯涸, 不能交濟而成渴證:白茯苓一斤, 黃連一斤。 為末, 熬天花粉作糊,
11、治卒嘔吐, 心下痞, 膈間有水, 眩悸者: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白茯苓三兩(一法四兩)。 上三味, 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 分溫再服, (《金匱要略》小半夏加白茯苓湯)
12、白茯苓治濕瀉:白術一兩, 白茯苓(去皮)七錢半。 上細切, 水煎一兩, 食前服。 (《原病式》獲苓湯)
13、白茯苓治胃反吐而渴, 欲飲水者:白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白術三兩, 生薑四兩。 上六味, 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 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 溫服八合, 日三服(《金匱要略》白茯苓澤瀉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