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大腸癌化療失敗或是腸道菌群作祟

大腸癌患者手術化療後復發, 可能是具核梭桿菌惹的禍。 相關論文已於近日發表在《細胞》雜誌上。 這項原創性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學科、癌基因及相關基因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房靜遠領銜的科研團隊完成, 為通過分析腸道菌群而預測大腸癌預後和預警大腸癌化療效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大腸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2015年, 我國大腸癌發病數占全球的24.3%, 死亡數占全球的22.9%。 雖然近年來大腸癌的診斷及治療方法取得了較大的進展, 但大腸癌患者化療(包括氟尿嘧啶和奧沙利鉑)後復發仍是臨床治療的難點,

嚴重影響患者預後。

房靜遠團隊科研人員先後在3個大腸癌術後化療的臨床佇列中檢測:探索級佇列(1)共檢測新鮮標本31例, 其中復發16例;探索級佇列(2)共檢測蠟塊標本92例, 其中復發44例;驗證級佇列(3)共檢測蠟塊標本173例, 其中復發87例。 檢測結果發現和確認, 大腸癌患者腸道菌群中具核梭桿菌含量升高, 可能是最常用的化療藥物氟尿嘧啶和奧沙利鉑等鉑類藥物耐藥及大腸癌患者化療失敗的重要原因。 與傳統的方法, 包括國際權威的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分期和腫瘤細胞惡性分化程度等比較, 該菌的高含量在預測大腸癌患者預後方面的價值更大。 科研人員進一步實驗發現,

具核梭桿菌可通過一系列複雜的機制, 導致大腸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的抵抗。

房靜遠說, 這項研究首次發現具核梭桿菌在大腸癌化療耐藥中的調控作用, 並詳細闡釋了相應的機制, 不僅為通過檢測黏膜組織具核梭桿菌含量而預測預後和預警化療耐藥風險提出了可能的標誌物, 也為抗腫瘤新藥開發提供了潛在的可行策略。 (記者袁蕙芸、胡德榮) 相關新聞 補充腸道菌群或可防帕金森病 2017-05-08 09:09 帕金森或是腸道菌群在“惹禍”2016-12-30 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