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音樂治療的三個誤區
在中央音樂學院綜合樓9層, 音樂治療中心的辦公室裡, 有一張4人合影, 依次為高天、劉明明、陳洛婷和林思思。
高天是我國第一個赴海外學習音樂治療並取得碩士學位的留學生, 回國後, 與張鴻懿教授一起在中央音樂學院創立了音樂治療研究中心, 並開始培養碩士研究生。 劉明明就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屆音樂治療專業碩士研究生之一。 而陳洛婷和林思思是劉明明早期教的本科生, 畢業後赴美學習, 學成歸來, 加入到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治療中心的教學工作中。 高天現已退休, 劉明明接任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治療中心主任。
高天在其編著出版的《音樂治療學基礎理論》一書前言中寫道:“音樂在醫學和心理治療領域的廣泛應用和令人振奮的臨床效果證明了人類的一個古老的信念:音樂具有祛病強身的作用, 對於人類的生存本身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他同時表示, 多年來, 音樂治療在中國的發展相對緩慢和滯後, “原因主要在對於音樂治療的基本觀念上走過了一段曲折的道路, 甚至至今仍有許多誤區在阻礙音樂治療學的健康發展”。
距該書第一版出版已過去了10年, 今天人們對音樂治療的認識仍存在很多問題。
日前,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對劉明明副教授進行了專訪, 希望通過他的介紹帶領大家走出音樂治療的誤區。
誤區一:聽音樂就是音樂治療
在中央音樂學院的音樂治療教學中, 學生每週都有實踐課。 除了去醫院, 他們也會走訪各種專門的服務機構, 説明一些特殊的兒童群體, 比如智慧障礙、感官障礙, 其中包括有聽力障礙的兒童。
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對有聽力障礙的孩子怎麼還能做音樂治療?”
劉明明解釋,
如果僅僅是在一些公共環境裡播放音樂, 幾點到幾點播放一段輕快的音樂, 幾點到幾點播放一段柔和的音樂, 這是背景音樂的使用, 在學科定義中, 這不叫“音樂治療”, 因為它不具備治療性的要素。
誤區二:開“音樂處方”
“音樂治療是不是就是研究出一批曲子, ‘對症聽曲’?其實這是一個誤解。 ”劉明明說, 現在微信朋友圈經常會有一些音樂治療的處方流傳, 比如什麼時辰聽什麼曲子能夠有什麼樣的功效, “音樂對我們人體作用的原理和機制, 與我們人作為一個生物體吃藥之後的反應是不一樣的”。
劉明明解釋, 實際上, 音樂跟每個人的成長背景、社會環境、文化環境直接相關。 “比方說, 一個孩子從小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裡, 跟著爺爺奶奶長大, 在他的記憶裡童年時光是閒適地跟著爺爺, 聽著收音機,
音樂治療有針對音樂偏好的研究, 搖滾樂甚至是重金屬音樂, 對於一些青春期的孩子有減壓作用。 劉明明說, 有時候在地鐵上遇到戴著耳機的青少年, 耳機裡傳出“哐哐哐”的聲音,
但同時, 音樂也有共性。 比如中速偏慢的、旋律柔和的音樂可以讓人放鬆;“簡單的樂器組合, 也許就是鋼琴在底下有一個穩定的節奏, 上面漂著長笛的線條, 就大多數人的感受來說, 總體上來講有放鬆作用”。
“可是這個是不是我們所說的音樂治療?”劉明明進一步解釋, 如果向醫生詢問怎樣的飲食有助健康, “也許他們會給你一個基本的建議:均衡飲食, 多吃蔬菜水果, 少吃油膩。 ”劉明明用這個比方來說明, 最基本的音樂的使用, 就像你聽到一個醫生囑咐你的基本健康原則一樣, 它其實不涉及到針對性的治療建議。
誤區三:給身患疾病的人演奏樂器是音樂治療
現在有一些機構和熱心人,比如音樂學院的學生志願者去醫院給患者演奏樂器。“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從自己的專業背景出發,去説明別人,但演奏音樂與音樂治療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劉明明說。
高天在其著述中寫道:“在音樂治療中,首先要考慮的是音樂的臨床使用的價值和作用,然後才考慮它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標準。”有時,“在治療中常常遇到的情況是,治療物件不具有理解複雜高深音樂的能力”。
劉明明描述了音樂治療用在臨終關懷時的一些方式。在這樣的案例中,音樂治療師更多的是希望幫助對方整理情緒,實現一些心理、精神層面的需要。“如果有一些遺憾,有一些渴望,在有生的這段時間又是不可能實現的,音樂可以有很多方式去實現他們內心的表達”。
劉明明舉例說,比如有一些重要的家庭成員之間由於內心的隔閡,在生活中他們天各一方、形同陌路,但是人在臨終的日子裡,這個主題會變得比以往更重要,來訪者渴望化解心結。“我們不能替他去彌合與家人的關係,但是可以使用一種叫做歌曲創作的方法來幫助他。音樂治療師可以引導他哼哼唱唱,創作出一段自己的旋律,也可以幫他給一段熟悉的旋律填上自己的詞。創作這些詞的過程就是幫他慢慢梳理、表達出內心想要表達的那件事、那份情感。這兩種形式最後可能都可以變成一首歌曲”。
“歌曲寫作這個過程裡有聽、唱、創作等音樂的部分,也有回憶起以前的生活和事情的談話的部分。”劉明明說,“創作出來的歌,可以跟他一起唱,也可以錄製下來。因為臨終關懷這個領域,使用音樂説明的是兩邊的人,一邊幫助了臨終者,另一邊是其家屬——當家屬失去重要親人的時候那些悲痛的處理。”
誤區三:給身患疾病的人演奏樂器是音樂治療
現在有一些機構和熱心人,比如音樂學院的學生志願者去醫院給患者演奏樂器。“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從自己的專業背景出發,去説明別人,但演奏音樂與音樂治療還是有很大不同的。”劉明明說。
高天在其著述中寫道:“在音樂治療中,首先要考慮的是音樂的臨床使用的價值和作用,然後才考慮它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標準。”有時,“在治療中常常遇到的情況是,治療物件不具有理解複雜高深音樂的能力”。
劉明明描述了音樂治療用在臨終關懷時的一些方式。在這樣的案例中,音樂治療師更多的是希望幫助對方整理情緒,實現一些心理、精神層面的需要。“如果有一些遺憾,有一些渴望,在有生的這段時間又是不可能實現的,音樂可以有很多方式去實現他們內心的表達”。
劉明明舉例說,比如有一些重要的家庭成員之間由於內心的隔閡,在生活中他們天各一方、形同陌路,但是人在臨終的日子裡,這個主題會變得比以往更重要,來訪者渴望化解心結。“我們不能替他去彌合與家人的關係,但是可以使用一種叫做歌曲創作的方法來幫助他。音樂治療師可以引導他哼哼唱唱,創作出一段自己的旋律,也可以幫他給一段熟悉的旋律填上自己的詞。創作這些詞的過程就是幫他慢慢梳理、表達出內心想要表達的那件事、那份情感。這兩種形式最後可能都可以變成一首歌曲”。
“歌曲寫作這個過程裡有聽、唱、創作等音樂的部分,也有回憶起以前的生活和事情的談話的部分。”劉明明說,“創作出來的歌,可以跟他一起唱,也可以錄製下來。因為臨終關懷這個領域,使用音樂説明的是兩邊的人,一邊幫助了臨終者,另一邊是其家屬——當家屬失去重要親人的時候那些悲痛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