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疾病養生

疾病養生

小兒營養不良

概述
營養不良是由於熱量和/或蛋白質不足而致的慢性營養缺乏症.多見於嬰幼兒期.隨著人民生活不斷提高,營養不良發病率已顯著下降。 目前所見營養不良多為嬰兒期餵養方法不當或疾病因素所造成而且程度多較輕。

病因
(一)餵養不當。
長期攝食不足, 如母乳不足又未能及早添加輔食;人工餵養者, 食物的質和量未能滿足需要, 如乳類稀釋過度, 或單純用澱粉類食品喂哺;突然斷奶, 嬰兒不能適應新的食品等。
(二)飲食習慣不良。
(三)疾病因素。
遷延性嬰兒腹瀉、慢性腸炎或痢疾、各種酶缺乏所致的吸收不良綜合征、腸寄生蟲病、結核病、麻疹、反復呼吸道感染、慢性尿路感染等,

某些消化道先天畸形(如唇裂、齶裂、先天性肥大性幽門狹窄或賁門鬆弛等)和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均可致餵養困難:某些遺傳性代謝障礙和免疫缺陷病。
早產和雙胎易引起營養不良, 宮內感染, 孕母疾病或營養低下, 胎盤和臍帶結構與功能異常均可導致胎兒營養不足和宮內生長阻滯, 為嬰兒營養不良的先決條件。

症狀
輕度營養不良僅為皮下脂肪減少、肌肉輕度萎縮, 機體其它組織、器官的病理改變尚不明顯。 重度營養不良則常有腸壁變薄、粘膜皺襞消失, 心肌纖維混濁腫脹, 肝臟脂肪浸潤, 淋巴和胸腺顯著萎縮, 各臟器均見縮小。 低血糖症。

檢查
血清膽固醇下降。
白蛋白、總蛋白量減低, 血鉀, 血鈣偏低, 常並有鋅及其它微量元素缺乏。

治療
(一)祛除病因, 積極防治原發病, 適時矯治各種先天畸形, 改進餵養方法等。
 (二)飲食療法:補充營養應在原有基礎上逐漸增加食物的質、量和品種。
1.熱量:供應患兒的熱量不僅要保證生長發育, 而且還包括修復過程的需要。
2.食物品種:蛋白供應量應較正常為高, 食欲和消化功能良好者。
(三)支持、剌激療法。
1.補充各種消化酶(胰酶、胃蛋白酶等)和多種維生素。
2.酌情少量多次輸血或血漿以及白蛋白製劑。
3.食欲差者, 短期應用苯丙酸諾龍, 嚴重者靜脈點滴葡萄糖, 胰島素, 鉀鹽、ATP液, 以增加熱量貯存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