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四季泡浴,功效不同

編者的話:泡浴、沐泉都是我國傳統的養生休閒方式。 四時不同, 人體的生理狀態和體質特點也相應地有一定變化, 應時泡浴收到的養生益處因此各有側重。 本期, 《生命時報》特邀中醫專家為您解讀春夏秋冬不同季節泡浴都有哪些功效, 又有哪些講究?

春 溫而不燙, 疏發肝氣

初春時天氣乍暖還寒, 機體尚且處於閉藏的狀態, 此時要注意“去寒就溫, 無泄皮膚”。 也就是說, 仍要注意適時保暖, 保持體表溫度, 以免過早地開泄。 一旦人體和外界環境交流的通道打開, 如果突遭“倒春寒”, 寒邪就很容易經由開放的皮膚腠理侵入到體內。

春氣通肝, 隨著氣溫上升, 萬物生機逐漸旺盛。 人體內的陽氣升發, 皮膚進一步開泄, 我們的肝臟也更加活躍。 《黃庭經》認為“肝之為氣調且長”, 意思是說肝氣貴于條達舒暢。 沐浴本身可以讓身體處於一個溫和的環境中, 使得氣血運行加快, 協助肝氣疏通和條達。 春季泡浴, 可加入一些有助疏肝的藥物, 如柴胡、薄荷、郁金、陳皮、玫瑰花等, 各取20~30克左右, 煎煮後倒入浴池中即可。

要注意的是, 陽氣升發是一個逐漸加強的過程, 因此泡浴的水溫要溫而不灼, 才能既起到助長肝陽的作用, 又可避免人為地過早、過度開泄。 ▲

夏 適度出汗除濕祛暑

在中醫理論中, 夏包括夏季和長夏, 長夏就是我們常說的暑季。 夏季對應人體的心臟,

長夏對應脾臟。

心臟在五行中屬火, 是能量最旺盛的一個臟器, 因此身體調節不好時會出現心火上炎的病證, 如口舌生瘡、小便黃赤等心火過旺的表現。 儘管體內有熱, 但泡浴時也不能一味求涼。 水溫過低非但心火難祛, 反而可能因為寒邪外束, 使體內的熱不能有效地發散出去, 出現“寒包火”的狀況。

進入長夏之後, 天氣的主要特徵是炎熱而多濕, 這個階段身體最容易出現的狀況是濕邪為患, 濕邪易侵犯人體的脾胃, 出現脘腹滿悶、食欲不振、腹瀉等病證。 這時泡浴更要注意水溫適度, 過涼會導致寒邪侵犯脾胃, 加重原有症狀;過熱則導致大量出汗, 但並不能帶走體內的濕邪。

針對濕邪可以有兩種祛除方法,

一種是用芳香的藥物, 一種是利水滲濕的藥物。 芳香藥物可以行氣醒脾, 使氣血運行加速, 促進脾胃的運化, 從而使濕邪得化。 可以選擇的藥物有藿香、佩蘭、艾葉、厚樸等, 取鮮品或幹品, 稍加煎煮後加入到泡浴的水中即可。 利水滲濕的藥物具有下行的特性, 可以使濕邪通過小便排出, 常用的藥物有澤瀉、滑石、茯苓等, 最好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

秋 養肺防寒, 解乏怡情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 很多人往往到了秋季就容易出現倦怠、乏力等“秋乏”現象。 對於緩解這種非疾病性的不適, 秋日泡泉會讓你受益良多。

緩解秋乏。 進入秋季, 人體也開始進入到一個休整階段, 心腦血管系統的負擔減輕, 消化系統功能日漸增強, 此時泡泡溫泉或每週在家做一次泡浴,

有助於促進新陳代謝, 增加腸蠕動, 緩解秋乏和疲勞感。

預防秋燥, 呵護肌膚。 秋天氣候乾燥, 皮膚容易乾枯瘙癢, 用略高於人體溫度的熱水泡浴, 能使肌膚表面的角質層軟化、脫落。 如果是在溫泉水中泡浴, 張開的毛孔還可吸收溫泉裡的礦物質元素, 更有益於皮膚的健康營養。

防止悲秋, 養肺防寒。 泡浴的水溫40℃左右時, 對人體有一定的鎮靜作用, 因此對於神經衰弱、失眠等人群, 泡浴是一個不錯的輔助療法。 而且, 按照中醫養生理論, 秋氣入肺, 此時適合養護肺臟。 秋涼時節, 呼吸道和肺部最容易受涼, 溫水泡浴有利於溫煦肺臟, 達到驅寒養肺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 立秋之後應儘量少吃寒涼食物和瓜果,

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謹慎, 所以切不可一味貪食溫泉場所提供的各種水果。 ▲

冬 溫腎補陽排毒活血

冬季是很多溫泉場所最火爆的季節。 冬季泡浴主要有兩大養生功效。

溫腎補陽、舒筋活血。 冬季氣候陰寒, 人的活動量減少, 易出現經絡不暢等現象。 溫泉水的溫熱作用可以加強血液迴圈, 疏活經脈, 起到溫腎補陽的功效。

排毒養顏、瘦身美容。 在泡溫泉的過程當中, 隨著汗液的排出, 一些代謝廢物也同時排出體外。 略微有點燙的水溫有助於幫助燃燒脂肪, 促進消化系統的正常運行, 故有助於預防脂肪過度堆積, 達到一定的減肥效果。

冬季泡溫泉要從水溫較溫和的池水開始, 在溫度高的池水中浸泡不宜超過10分鐘。

中醫認為, 汗為心之液, 正常出汗能散熱清火, 出汗太多則會傷氣傷陰, 加之冬季很多人本就不注意補充水分, 久之會出現陰虛火旺的症狀。 泡溫泉出汗容易流失很多水分, 因此更應多喝溫開水, 以防失水傷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