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

多愁善感人的心裡特徵

性格是每個人天生的, 並且受外界的人和事物的影響而最終形成自己的性格。 對應著每一種性格, 其實都對應著特定的特徵的, 他們的心理狀態也大不一樣。 對於多愁善感的人們來說, 他們更容易將一件小事想的複雜, 在感情上也更加的敏感。 所以多愁善感的人們應該掌握自己的心理及時進行調整, 不要想的太多。

多愁善感作為一種心理疾病, 已經日益影響了人們的感情生活和職業生涯。 甚至可以說, 多愁善感已經成為很多人在生存競爭中失敗的主要原因。

多愁善感也被歸為心理疾病

多愁善感最早作為疾病被發現, 是在西元二世紀的時候, 希臘醫生、解剖學家加連(Galien)發現一些病人常常會陷入一種極端消沉的狀態, 他們感歎生命短暫、人世無常、人生孤獨, 就連窗前飄落的樹葉也會讓他們淚水漣漣。 這類病人往往先于其他病人死去。

於是加連醫生把這種現象寫進他的著作中, 並把它歸類於精神疾病。

多愁善感人群的氣質特性及症狀

曾經一度, 多愁善感作為敏感、脆弱、富於幻想的人群的重要特質, 成為藝術氣質的代名詞。 在歐洲的文藝復興時代, 幾乎所有的文學家和藝術家都以多愁善感的敏感神經為榮, 自嘲為“憂鬱的瘋子”。 他們是值得同情的一群人, 因為即便他們創造了無數的文明遺產, 自己卻始終處在痛苦的精神折磨中。

社會進入物質時代, 多愁善感的性格愈加與社會的發展格格不入。 作為從事一般職業的人, 多愁善感的人很難晉升到金字塔的頂部;即使作為藝術家, 在日趨工業化的市場運作中, 陰晴不定的情緒也成為他們的才華為世人接納的絆腳石。

多愁善感動搖你的專注和恒心多愁善感的人對歡樂和痛苦的體驗都比常人強烈很多倍。 每次情緒在高峰和低谷的回蕩都是對他們意志的考驗, 成功和失敗的滋味對他們來說也比常人所體會到的濃烈了許多。

多愁善感的人往往放縱自己的情緒, 每次面臨新的機會時意氣風發, 雄心勃勃, 盲目樂觀, 當困難襲來時馬上垂頭喪氣, 志氣全消, 在強烈的心理打擊面前認輸、掉頭。

他們會頻繁地更換工作, 或乾脆賦閑在家, 理由往往是這些:“這個單位的人際關係過於複雜”、“老闆水準太差了”、“我沒有發揮的餘地”。 他們經常這樣為自己開脫:“我的性格就是這樣, 我不適合做這件事情。 ”然後在親朋好友無奈的安慰聲中心安理得。

建議:沒有毅力和恒心的人不可能取得事業上的成功, 你看那些坐在高處看風景的人, 他們都是一步一個跟頭地爬上去的。 如果跌倒了就自怨自艾, 早就一骨碌摔下山去了。

過於浪漫空想=眼高手低輕度的多愁善感完全可以在情緒的自我掩飾和克制中得到改善,

還有一些重度患者就沒有那麼容易自我治療了。

這類多愁善感的人幾乎無一例外地具有同一個特點:愛幻想, 具有浪漫氣質, 喜歡追求詩意的生活。 通常他們生長在文化氣氛濃厚的環境裡, 因而令他們受到耳濡目染的薰陶, 沉迷于文學、影視, 喜歡利用週末欣賞曲高和寡的音樂會、畫展, 總之一切與藝術相關的事物都對他們有巨大的吸引力, 而他們也對浪漫的藝術氣質格外崇尚。

多愁善感的進一步症狀

如果是單單具有浪漫氣質, 那就稱不上“病態”。 而多愁善感的進一步症狀是:對世俗懷有偏見, 偏愛高雅、脫俗的生活狀態, 厭惡瑣碎、平實的細節, 蔑視一切帶有功利色彩的行為。

他們經常幻想成為某藝術作品的主角兒, 或做出一鳴驚人的成就, 與朋友聊天時, 話題也多以此為主, 但又遲遲不見行動, 給人光說不練的感覺。 別看年紀不小了, 心理承受能力卻很差, 對生活中的醜陋和陰暗難以接受, 不是採取逃避的姿態, 就是厭煩、痛恨。倘若這樣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則反應尤為強烈,極為悲觀或失落,對世界的醜惡、自己的平凡和庸俗不堪忍受。

就是厭煩、痛恨。倘若這樣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則反應尤為強烈,極為悲觀或失落,對世界的醜惡、自己的平凡和庸俗不堪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