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冬天養生以腎為先!食療是關鍵!

一到冬天許多人就會手腳冰涼, 不用暖水袋, 晚上半夜都暖不過來。 這樣的人不但手腳涼, 還特別容易感冒。 山東省濟寧市中醫院腎病主任醫師王祥生介紹, 手腳冰涼主要是由於氣血不足所致, 中醫稱之為“腎陽虛”。 冬季的主氣為寒, 寒為陰邪, 易傷人體陽氣, 人體陽氣虛弱, 生理機能受到抑制就會產生一派寒象。 冬季對應的臟器是腎臟, 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 腎的機能強健, 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 否則就會使身體新陳代謝失調而發病。 因此, 冬季養生重點是“養腎防寒”。

飲食調攝養腎防寒 減鹹增苦

飲食調攝對養腎防寒非常重要, 俗語雲“冬季進補, 開春打虎”。 冬天宜選食羊肉等溫腎壯陽、產熱量高的食物, 對虛寒者尤其有益。 可進食具有補腎益腎功能的食品, 如核桃、板栗、桂圓等。 黑色食品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能入腎強腎。 若將上述食品放入粥中煮食, 既可祛寒, 又可補養。

王祥生介紹, 由於每人的體質不同、年齡有別, 在食補中也有宜有忌, 應靈活掌握。 如腎陽虧虛者, 在飲食中以溫補腎陽為宜, 可選食羊肉、驢肉等具有溫補腎陽作用的食物;對於腎之陰精漸衰的中老年人, 冬天可配食枸杞、山藥、木耳等護陰之品。 冬令飲食不可過鹹, 因鹹味入腎, 會致腎水更寒, 有擾心陽。 另切忌寒涼食品, 以免雪上加霜,

傷陽氣。

廣東省名中醫、廣東省中醫院肝病科教授池曉玲也認為, 冬季是匿藏精氣的季節, 此時腎氣當令, 飲食宜減鹹增苦, 可多食牛肉、羊肉、豬瘦肉、雞肉等溫熱鬆軟食物補腎, 同時也食用一些味道偏苦的食物, 比如芹菜、萵筍、生菜、苦菊等以養心氣。

為禦寒, 吃肉類食物會偏多, 常會傷及脾胃, 阻礙脾胃的運化功能。 因此, 在冬季應注意適時添加健脾消滯、促進消化的食品, 如淮山、山楂、柚子等, 也可多喝如小米粥、健脾祛濕粥等進行調理。

池曉玲說, 老年及小孩脾胃較弱。 此時可適當多喝藥膳粥, 如羊肉山藥粥、糯米紅棗百合粥、八寶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

日常保健護衛腎陽

進入冬季以後, “早臥晚起, 以待日光”是養生的重要方面,

人們在寒冷的冬天, 一定要早睡晚起。 早睡以養人體陽氣, 保持溫熱的身體。 曬太陽是最簡單又行之有效的增加生命活力的方法。 適當運動鍛煉可以振奮陽氣, 提高身體代謝水準, 增強禦寒能力。 同時衣著厚薄要合適, 以防寒保暖。

王祥生介紹了日常養腎三法, 即冷面、溫齒、熱足。 冷面, 即用20℃左右的冷水洗臉, 可提神醒腦, 使大腦興奮, 還可以促進面部血液迴圈, 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溫齒, 即用35℃左右的溫水刷牙和漱口。 中醫認為, 齒為腎之餘。 保護好牙齒就是保護好腎;熱足, 即臨睡前用45~50℃的熱水洗腳泡腳。 常言道“寒從腳下起”, 指雙足供血不足, 熱量較少, 保溫力差。 所以, 每晚應堅持用熱水泡腳, 促進全身的血液迴圈, 增強防病能力。

艾灸祛寒溫補脾腎

腎是先天之本, 脾胃是後天之本。 脾腎一虛, 正氣則虛, 邪氣則盛。 因此扶養正氣貴在溫補脾腎。 中醫認為, 溫補莫過於艾灸, 有通經活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防病保健等功效。

王祥生說, 日常可以選擇用艾灸的方法補腎陽, 其中最重要的穴位是關元、湧泉和腎俞等穴。 關元穴位於臍下四橫指處, 灸關元穴可以治療一切陽虛、氣虛證。 湧泉穴是人體足底穴位, 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為腎經首穴。 湧泉穴在人體養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腎俞穴位於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灸腎俞穴有增加腎臟的血流量, 改善腎臟功能等作用。 除此之外, 日常還可以灸氣海、太溪、太沖等具有補腎功效的穴位。

穴位按摩補腎扶陽

穴位按摩可增強人體免疫功能, 起到強腎的作用, 是冬季補腎扶陽簡單易行的養生良方。 揉丹田:丹田位於肚臍下1.5寸處。 將手搓熱, 用右手在該處旋轉按摩50次, 有健腎固精的功效;按揉腎俞:此法也叫搓腰法。 兩手搓熱後用手掌上下來回按摩50次, 兩側交替進行, 對腎虛腰痛有防治作用;按摩湧泉:足心處的湧泉穴是腎經的起點, 為足少陰腎經之首穴。 用右手中間三指按摩左足心, 左手三指按摩右足心, 兩側交替進行, 各按摩50次, 按摩到足心發熱為止, 對心悸失眠、雙足疲軟無力等效果良好。

王祥生提醒, 冬季養生補腎的同時, 不要忽視腎臟發出的“求救信號”,

比如發現尿量變化、尿顏色發生改變、身體出現水腫等情況要提高警惕, 立即就醫。 另外以藥補腎須以中醫“虛則補之”為原則, 一般多適宜於各種腎虛之證, 具體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對症治療, 不可擅自做主, 自行服藥, 以免出現不良後果。 (綜合自中國中醫藥報、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