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馬比木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貴州草藥》

【拼音名】Mǎ Bǐ Mù

【英文名】Pittosporumlike Nothapodytes,Root-bark of Pittosporumlike Nothapodytes

【別名】公黃珠子、追風傘。

【來源】

藥材基源:為茶茱萸科植物馬比木的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Nothapodytes pittosporoids (Oliv.) Sleum.[Mappia pittosporoides Oliv.]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 挖取根部, 洗淨, 剝取根皮, 曬乾。

【原形態】馬比木 矮灌木或很少為喬木, 高2-3(-10)m。 枝有棱, 被短柔毛, 後變無毛, 芽被柔毛。 葉互生或枝上部近對生;葉柄長1-3cm, 上面具寬深精, 槽裡被糙伏毛;葉片長圓形或倒披針形, 長7-24cm, 寬2-4.5cm, 先端長漸尖, 基部楔形, 全緣, 上面暗綠色, 具光澤;中脈下凹, 側脈6-7對, 弧曲上升, 遠離葉緣處網結。 花兩性或雜性, 聚傘花序頂生, 長約7cm, 總梗、分枝、花序軸通常扁平,

被粗伏毛, 花梗長1-2mm;花萼綠色, 鐘形, 長約2mm, 外面稀被粗伏毛, 5裂齒, 裂齒三角形;花瓣黃色, 線形, 反卷, 長約7mm, 寬約2mm;雄蕊5, 長約5mm, 花絲長4-5mm, 基部稍粗, 花藥卵形;子房近球形, 被長硬毛, 花柱綠色, 長約2mm, 柱頭頭狀;花盤肉質, 具不整齊裂片或深圓齒, 裡面疏被長硬毛, 果時宿存。 核果橢圓形, 稍扁, 幼果綠色, 轉黃色, 熟時為紅色, 長1-2cm, 徑0.6-0.8cm, 先端明顯具鱗臍, 有萼宿存。 花期4-6月, 果期6-8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50)450-(2500)m的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甘肅、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化學成份】含喜樹堿(camptothecine)及喜樹堿的甲氧基衍生物。

【性味】溫;辛

【歸經】肺;肝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理氣散寒。 主風寒濕痹;浮腫;疝氣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 外用:適量, 煎水熏洗患處。

【附方】1.治浮腫:公黃珠子、折耳根、苦蒜果各五錢。

煨水服。 2.治小兒疝氣:公黃珠子三錢。 煨水服。 3.治關節疼痛:公黃珠子適量。 煨水熏洗患處。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