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如何治療慢性腰痛?
現代醫學的腰部軟組織損傷, 肌肉風濕病及腰椎退行性病變均屬本病的範疇。
腰部一側或兩側疼痛為本病的基本臨床特徵。 因病理性質的不同, 而有種種表現。 多緩慢發病, 病程較久, 或急性起病, 病程較短。 疼痛性質有隱痛、脹痛、酸痛、綿綿作痛、刺痛、腰痛如折;腰痛可喜按, 也可拒按;冷痛得熱則解, 熱痛遇熱更甚。 可與氣候變化有關, 也可與氣候變化無關。 勞累後加重, 休息則緩解。 影響功能活動, 使“轉搖不能”, “不可以俯仰”。 腰痛可固定, 也可放射至其他部位, 引起腰脊強、腰背痛、腰股痛、腰尻痛、腰痛引少腹等。
一、風寒濕困
(一)症狀
以腰部重痛、酸贏。 或拘急強直不可俯仰, 或痛連骶、臀、股、胭, 疼痛時輕時重, 遇天寒陰雨發作為主要症狀。
(二)治法
(1)選穴 阿是穴、委中、腎俞、腰陽關、風府。
(2)定位 委中:膕橫紋中點, 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
腎俞:在腰部, 當第二腰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腰陽關:俯臥位。 在腰部, 當後正中線上, 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風府: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 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
(3)刮拭順序 先刮頸後風府, 再刮腰部的阿是穴、腎俞、腰陽關, 最後刮膕窩部的委中穴。
(4)刮拭方法 平補平瀉。 在需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 先刮頸後風府穴, 予以按揉, 然後用刮板角部, 不宜重刮,
二、腎氣虧虛
(一)症狀
以腰部重痛、酸麻, 朝輕暮重, 腰部捶、按後感覺舒適, 肢體乏力, 頭髮早脫, 脈細弱為主要症狀。
(二)治法
(1)選穴 腎俞、志室、太溪、委中。
(2)定位 腎俞:在腰部, 當第二腰椎棘突下, 旁開1.5寸。
志室:在腰部, 當第二腰椎棘突下, 旁開3寸。
太溪:內踝後方, 當內踝尖與跟腱之間的中點凹陷處。
委中:胭橫紋中點, 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肌腱的中間。
(3)刮拭順序 先刮背腰部的腎俞、志室, 再刮胭部委中, 最後刮足部太溪穴。
(4)刮拭方法 補法。 在需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 先刮拭腰部腎俞穴至志室穴, 重刮, 自內而外刮拭, 出痧。 再刮胭窩部的委中穴, 不宜重刮, 自上而下來回刮動, 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 最後刮足部內側太溪穴, 不宜重刮, 自上而下來回刮動, 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
三、氣滯血瘀
(一)症狀
以腰痛每遇勞累而發, 腰部強直酸楚, 其痛固定不移, 轉側俯仰不利, 胭中常有瘀血為主要症狀。
(二)治法
(1)選穴 阿是穴、水溝、陽陵泉、委中、膈俞、次髎、夾脊。
放痧:委中。
(2)定位 水溝: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陵泉:小腿外側, 芻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委中:膕橫紋中點, 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的中間。
膈俞:在背部,
次髎:在骶部, 當髂後上棘內下方, 適對第二骶後孔處。
夾脊:在背腰部, 當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兩側, 後正中線旁開0.5寸, 雙側各17個穴位。
(3)刮拭順序 先刮面部水溝穴, 再刮腰背部的夾脊、阿是穴、膈俞、次髎, 最後刮下肢的委中、陽陵泉。 委中放痧。
(4)刮拭方法 平補平瀉、委中放痧。 在需部位塗抹適量刮痧油。 先刮拭面部鼻唇溝中水溝穴, 水溝不宜重刮, 自上而下來回刮動, 至皮膚發紅、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為止。 刮拭腰部夾脊穴, 重刮, 自上而下反復刮拭, 中間不宜停頓。 出痧。 刮拭腰部阿是穴、膈俞穴和次髎穴, 重刮, 自上而下刮拭, 出痧。 最後刮下肢胭窩部的委中穴, 外側陽陵泉穴, 不宜重刮, 自上而下來回刮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