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雪景中,健康莫大意
昨晨北京迎來了一次降雪, 北方大部分地區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降雪。 瑞雪兆豐年, 所以朋友圈裡一陣歡呼。 不過, 興奮之餘, 給大家普及一下雪中的健康知識, 讓大家在心怡之時健康不受損。
冬季降雪或有積雪的時候, 人們很喜歡欣賞雪景, 但是也不要忽視雪對人體健康和安全的影響。
下雪時, 頭面部不要接觸雪花
人在雪中漫步, 宜戴上帽子和口罩, 或者圍上圍領, 避免雪花直接打到臉部或落到頭髮裡, 從而確保頭部、鼻子、耳朵和頸部不會因雪而遭受寒凍。
雪花打到臉部或頸部, 人體是有受冷反應的,
雪中出行, 掌握一些技巧
雪中行走, 更要注意安全。 應選擇穿雪地防滑棉鞋、旅遊鞋或球鞋, 不宜穿皮鞋及硬塑膠底的鞋子, 鞋底要軟硬適中, 鞋後跟以2cm左右為宜, 從而確保行走時重心的穩定。 鞋底溝紋要多要深, 鞋幫最好高一點, 這樣既有利於防滑, 又能保暖。 如果鞋子的防滑效果一般, 可以準備兩根繩子, 分別綁到鞋子上面(最好繞兩圈後在腳腕處固定好), 這樣可以大大增加鞋底的摩擦力,
雪地行走, 其實是有技巧的。 一般而言, 被踏實的雪面, 如果結冰, 常常比較光滑。 步行者剛踏上這種冰雪面時, 可以憑感覺試試光滑程度, 如果特別滑, 則可踩在附近沒成冰的積雪上, 但一定要注意被雪覆蓋的“陷阱”, 如窪地積水、殘缺井蓋、建築材料上的釘子等等。 在雪地行走步幅要小, 走路速度不要太快, 尤其不能踮著腳跟快速“蹭”行。 如果不是特別需要, 雙手不要提重物, 也不要揣在兜裡, 因為雙手的來回擺動, 對身體能起到平衡作用。 在上下臺階時, 要掌握好身體的重心, 如果有護欄的話, 應儘量用手抓緊, 以保持身體平衡。
“雪天開車看風景”一般是不適宜新駕駛員的。 老駕駛員在雪天行駛時,
欣賞雪景時, 注意眼睛角膜損傷
更多的時候, 人們還是在雪後天晴之時欣賞雪景。 這時候, 需要預防雪盲症。 此病的主要原因是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經雪地反射到人眼的角膜, 從而引起角膜損傷。
實驗研究表明, 剛下的新雪對陽光的反射有可能達到95%, 當人眼看向雪面時, 幾乎可以認為是直接用肉眼看向太陽, 其中的危害可想而知。 眼角膜和結膜上皮細胞長時間受紫外線的刺激會壞死、脫落,
預防雪盲症最有效的措施是“物理隔斷”, 也就是在雪地行走時, 配戴防紫外線的太陽眼鏡, 也可選用聚碳酸酯或CR39的透鏡, 或美觀起見, 選用蛙鏡式的全罩式灰色眼鏡(在雪的映射下, 模樣是很酷的)。 在雪地裡, 一旦感到眼部疼痛、流淚、睜不開眼時, 都要立即處理。 緊急情況下, 可以用黑色或深色的衣物遮住雙眼, 也可以利用隨身攜帶的物品自製簡易的護目鏡, 以減少進入眼睛的紫外線。
雪過天晴, 警惕雪後寒的危害
雪後天晴看風景, 還要預防“雪後寒”天氣。 下雪之時, 冷空氣勢力強, 暖濕空氣被上抬成雲, 像給近地層蓋了一層被子一樣, 地面的熱量不易散失, 所以人們感覺不怎麼冷。 雪後的晴天, 本身就是冷氣團控制的產物, 而融雪的過程中, 雪由固態向液態的轉化, 又需要吸收很多熱量, 所以化雪時, 氣溫肯定較低, 這就是通常說的“雪後寒”。
在“雪後寒”天氣下, 首先要穿得暖和, 穿得科學。 在一定的範圍內, 一件接一件地加穿衣服, 空氣層厚度隨之增加, 保暖性也就隨之增大。 但當空氣層總厚度超過15毫米時, 衣服內空氣對流明顯加大, 保暖性反而下降。
欣賞雪景時要關注健康, 也要瞭解南方雪和北方雪的不同特點。 我國北方冬季氣候的特徵是寒冷、乾燥, 初雪早, 終雪晚, 降雪次數不一定很多, 但積雪日數很多。 南方的冬季氣候相對溫暖和潮濕, 初雪較晚, 終雪較早, 主要的降雪過程多半集中在隆冬時節, 積雪也表現出明顯的間隙性和週期性, 積雪日數相對較少。 一次過程的積雪日數一般只在3天左右, 甚至只下不能形成積雪的水雪(即落雪邊下邊融)。所以,同樣是“雪後晴日看風景”,北方要偏重於預防雪盲症,南方要特別注意抵禦“雪後寒”。
文/霍壽喜
甚至只下不能形成積雪的水雪(即落雪邊下邊融)。所以,同樣是“雪後晴日看風景”,北方要偏重於預防雪盲症,南方要特別注意抵禦“雪後寒”。
文/霍壽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