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西南文殊蘭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始載於《貴州中藥志》。

【拼音名】Xī Nán Wén Shū Lán

【英文名】Broadleaf Crinum, bulb or leaf of Broadleaf Crinum

【來源】

藥材基源:為石蒜科植物西南文殊蘭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Crinum latifoium L.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

洗淨, 切碎, 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西南文殊蘭 多年生粗壯草本。 根莖鱗莖狀。 葉帶形, 長約70cm或更長, 寬3.5-6cm或更寬。 傘形花序有花數朵至10餘朵;佛焰苞狀總苞片2枚, 披針形, 長約9cm;苞片多數, 狹條形;花梗很短;花被近漏斗狀的高腳碟狀, 白色, 有紅暈;花被筒長約9cm, 常稍彎曲;花被裂片6;披針形或長圓狀披針形, 長約7.5cm, 寬約1.5cm, 先端短漸尖;雄蕊6, 花絲比花被裂片短, 花藥條形, 長1.2-1.8cm。 蒴果。 花期6-8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常生長於河床、沙地上、村邊溝旁或山中水邊, 人工栽培亦廣。

資源分佈:分佈於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葉含石蒜堿(lycorine), 波葉尼潤堿(undulatine), 車瑞靈(cherylline)。 鱗莖與葉含石蒜堿, 小星蒜堿(hippeastrine)。 鱗莖含1-O-乙醯基石蒜堿(1-O-acetyllycorine), 3-O-乙醯基扁擔葉堿(3-O-acetylhamayne), 車瑞靈, 鮑威文殊蘭堿(powelline),

扁擔葉堿(hamayne)文殊蘭堿(crinine), 文殊蘭胺(crinamine)。 開花時的鱗莖含草原文殊蘭胺(pratorimine), 草原文殊蘭寧堿(pratorinine), 草原文殊蘭星堿(pratosine), 石蒜堿, 安貝靈(ambelline), 朱頂紅定堿(hippadine)。 未發芽前鱗莖含具有免疫活性的11-O-乙醯基安貝靈(11-O-acetylambelline), 11-O-乙醯基-1β, 2β-環氧安貝靈(11-O-acetyl-1β, 2β-epoxyambelline), 1β, 2β-環氧安貝靈(1β, 2β-epoxyambelline)。 花梗流液中含2-表石蒜堿(2-epilycorine), 2-表兩花全能花西定(2-epipancrassidine), 西南文殊蘭索靈堿(latisoline)。 又含具抗癌作用的生物鹼:西南文殊蘭堿(crinafoline), 西南文殊蘭醛堿(crinafolidine)。 另含西南文殊蘭芬堿(latifine)。 根莖含具有肥大細胞穩定作用的水溶性葡聚糖A和磷脂醯石蒜堿(phosphatidyllycorine)。

【性味】辛;苦;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通絡止痛;清熱解毒。 主跌打損傷;骨折;關節痛;牙痛;惡瘡腫毒;痔瘡;帶狀皰疹;牛皮癬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 搗敷;或絞汁塗;或炒熱敷。 內服:煎湯服, 3-9g。

【注意】內服宜慎。

【各家論述】《新華本草綱要》:有行血散瘀、消腫止痛的功能。

全株有毒, 以鱗莖最毒, 內服宜慎。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