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

咽后膿腫

概述
咽后膿腫(retropharyngeal abscess)為咽后間隙淋巴結的化膿性病變。 多見于3歲以下兒童, 其中半數以上發生在周歲以內。
咽后間隙為一潛在間隙, 上起顱底枕骨部, 下連后縱隔, 前為頰咽筋膜, 后為椎前筋膜。 下部齊3~4頸椎平面, 相互粘著, 故膿腫極少下延入胸腔后縱隔;兩側與咽旁間隙有不完整的筋膜相隔, 故感染可能在兩間隙相互擴散。 咽后間隙內充以疏松結締, 在中線結締組織密集形成正中縫, 將其分隔為左右兩間隙, 因此, 急性咽后膿腫多偏向一側。 每側間隙中有淋巴結3~8個, 有口咽、鼻咽、鼻腔、鼻竇、咽鼓管、鼓室和腮腺等區域的淋巴匯入,

3~5歲后逐漸萎縮消失, 因此, 嬰幼兒發生咽后膿腫者較多。


病因
(一)咽后淋巴結感染:口腔、咽、鼻及某些急性傳染病引起咽后隙淋巴結炎, 進而化膿形成膿腫。
(二)咽后間隙外傷、異物致咽后間隙蜂窩織炎, 形成膿腫。
(三)頸椎結核時膿液蓄積于頸椎與椎前筋膜之間, 向前穿破椎前筋膜進入咽后間隙而形成結核性咽后膿腫, 稱冷膿腫。 亦有因頸淋巴結核致咽后結核膿腫者, 多見于成人。

癥狀
急性型者起病較急, 畏寒、高熱、咳嗽、咽痛、吞咽困難, 吮乳時啼器、嗆咳或拒食, 講話或哭聲含糊不清, 睡時打鼾, 呼吸不暢, 頭常偏向患側。
結核性冷膿腫發病較慢, 常有午后低熱, 盜汗、咳嗽、虛弱等結核病癥狀, 無咽痛, 漸覺咽部梗阻感及吞咽不便。

檢查
患兒頭常前俯并偏向患側, 唾液外溢, 患側頸淋巴結腫大、有壓痛。 對疑有咽后膿腫患兒檢查咽部時要小心, 防止膿腫突然破裂使大量膿液流入呼吸道而發生窒息死亡, 故檢查時應采用頭低平臥位。 但頸椎結核者不宜頭后仰過度, 并準備吸引器以防萬一。 檢查可見咽后壁一側隆起、粘膜充血、膿腫較大時將患側咽腭弓及軟腭推移向前。 膿腫觸之柔軟、有波動感, 但操作務必輕柔。
頸椎結核引起的冷膿腫可位于中央部, 局部粘膜無明顯充血, 頸椎X線攝片可顯示椎前有隆起軟組織陰影, 有時可見液平面及頸椎骨質破壞征象, 血沉增快。

治療
急性膿腫應及時切開排膿。
術前及術后應給大量抗生素靜脈滴注,

以控制感染, 并行支持療法。
結核性冷膿腫如無頸椎病變者, 排膿后應行鏈霉素肌注, 每日1克, 并口服異煙肼, 每日100毫克。 如有頸椎病變, 宜頸外切開排膿, 刮除病灶, 固定頭頸, 并進行抗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