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胰腺癌并非天方夜譚
1、注意遺傳因素
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現, 約7。 8%的胰腺癌患者有家族史?對照組只有0。 6%, 兩者相差13倍, 且與環境因素無關。 美國專家發現, 路易安那州南部的白人和非裔美洲人的男女居民, 其平均胰腺癌的發病率都高于全國水平, 16%的患者有一半以上的直系親屬胰腺癌家屬史。
后來又進一步發現, 直系親屬中有胰腺癌家族史的個體, 確有較高的自發胰腺癌傾向。 這類高危人群的識別, 有助于臨床實施針對性篩查方案和制定預防性干預措施。 以減少家族性胰腺癌的發病率與病死率。 專家懷疑, 可能是這類人群的基因發生了突變。

2、消除慢性炎癥因素
專家研究證實, 各種類型的胰腺炎, 包括單純性慢性胰腺炎, 若久治不愈, 有轉化成胰腺癌的可能, 但并不受膽石癥等影響。 這提示胰腺炎病史構成以后發生癌癥的明顯誘因, 而且致癌危險隨癌癥確診前時間的縮短而增加。

因此, 作出胰腺炎的診斷必須慎重, 要盡可能作周到細致的檢查, 絕不可馬虎草率, 匆忙下結論, 尤其是有較長時期中上腹隱痛的中老年肥胖患者, 以免遺漏癌癥。
3、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吸煙已被國際公認為是胰腺癌的行為危險因素。 美國專家發現, 患胰腺癌的危險性可隨著吸煙量的增加而上升, 每天吸煙25支以上的吸煙者, 其發生胰腺癌的危險是不吸煙者的4倍。 上海專家在調查中發現, 市民患胰腺癌的危險性正在上升, 并且隨每天吸煙支數、吸煙年限增加而升高。 臺灣專家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故戒煙、禁煙是預防胰腺癌的首要任務之一。

美國專家報道, 酗酒也會增加胰腺癌的風險, 尤其是黑人。 意大利專家指出, 過多喝咖啡, 若每天3杯以上, 也有增加患胰腺癌的可能。 但意大利專家認為, 倘若喝綠茶, 尤其是女性, 則可顯著降低胰腺癌的發生率, 故應鼓勵適當多飲綠茶。 專家們表示, 如飲食結構失衡, 過多攝入脂肪, 導致肥胖癥, 也會增加患胰腺癌的危險性達50%~60%, 且該危險還隨著熱量攝入的增加而上升, 尤其是女性與黑人。

這說明肥胖也是胰腺癌的誘發因素之一。
4、改善環境因素
中國專家經23年的隨訪調查發現, 橡膠廠與制鞋廠工人易患胰腺癌, 可能與橡膠化合物中的溶劑與亞硝胺有關。 同樣的研究也發現, 暴露于三氯化烴溶劑環境中的工人, 是發生膽汁性胰腺癌的危險因素。 也有專家指出, 接觸從花草樹林上掉下的農藥或昆蟲的分泌、排泄物, 也可增加患胰腺癌的危險。
5、糖尿病與胰腺癌有一定關系
盡管這一觀點在學術界存有爭議, 但也應當引起重視。 該觀點認為, 非典型糖尿病, 即無糖尿病家族史, 無肥胖和胰島素依賴的快速進展型糖尿病, 可擬視為胰腺癌早期表現。這一提示有利于部分胰腺癌的早期診斷,而早期胰腺癌還有可能被手術切除而治愈。據專家綜述,在20世紀后20年的文獻中發現,糖尿病群體發生胰腺癌的頻率比一般人群高。
大部分文獻支持“有5年以上糖尿病史的患者會增加發生胰腺癌風險”的觀點,因而提示糖尿病患者后來發生胰腺癌的危險因素。有專家也十分關注胰島素在胰腺癌發生中所起的作用,研究證實兩者確有某種聯系,即胰腺炎致癌與高胰島素血癥作用有關,尤其在體重指數升高的非糖尿病患者中間。

另外,具有糖代謝異常(由餐后血糖升高情況確定)的患者,也會增加發生胰腺癌的危險。因此,采用結合體育鍛煉的低胰島素反應飲食、控制體重和不吸煙等手段,可顯著降低胰腺癌的發病率與病死率。
6、消化道手術因素
研究發現,膽囊切除20年以上的患者,其患胰腺癌的危險性增加70%;做過胃潰瘍手術的患者,也有較高的發生胰腺癌的危險,尤其是手術后間隔20年以上者。當然,也有專家對此持不同看法。但不管怎么樣,這一現象值得我們警惕!
總結:從細節上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改掉惡習,飲食調節身體,適用于胰腺癌的防治其實也可以防治其他各類癌癥的發生,關鍵在于人們有沒有去真的關注過自己的身體。(文章原載于《健康文摘》,作者:漢明,刊期:2012.08,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可擬視為胰腺癌早期表現。這一提示有利于部分胰腺癌的早期診斷,而早期胰腺癌還有可能被手術切除而治愈。據專家綜述,在20世紀后20年的文獻中發現,糖尿病群體發生胰腺癌的頻率比一般人群高。大部分文獻支持“有5年以上糖尿病史的患者會增加發生胰腺癌風險”的觀點,因而提示糖尿病患者后來發生胰腺癌的危險因素。有專家也十分關注胰島素在胰腺癌發生中所起的作用,研究證實兩者確有某種聯系,即胰腺炎致癌與高胰島素血癥作用有關,尤其在體重指數升高的非糖尿病患者中間。

另外,具有糖代謝異常(由餐后血糖升高情況確定)的患者,也會增加發生胰腺癌的危險。因此,采用結合體育鍛煉的低胰島素反應飲食、控制體重和不吸煙等手段,可顯著降低胰腺癌的發病率與病死率。
6、消化道手術因素
研究發現,膽囊切除20年以上的患者,其患胰腺癌的危險性增加70%;做過胃潰瘍手術的患者,也有較高的發生胰腺癌的危險,尤其是手術后間隔20年以上者。當然,也有專家對此持不同看法。但不管怎么樣,這一現象值得我們警惕!
總結:從細節上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改掉惡習,飲食調節身體,適用于胰腺癌的防治其實也可以防治其他各類癌癥的發生,關鍵在于人們有沒有去真的關注過自己的身體。(文章原載于《健康文摘》,作者:漢明,刊期:2012.08,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三九養生堂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