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治療後上肢水腫的防治
乳腺癌是我國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 乳腺癌的治療效果已有了明顯提高, 相當部分患者可望獲得長期生存。
1.發生機理
上肢水腫的發生主要是由於腋窩手術和/或放射治療後淋巴組織的正常結構遭受破壞, 使淋巴液回流障礙而積聚於皮下組織中, 故在性質上屬於淋巴水腫。 淋巴水腫一旦發生, 往往產生自行加重的惡性循環。 因為富含蛋白的淋巴液積聚於組織間隙後, 一方面使組織的膠體滲透壓明顯增加從而導致水腫加重, 另一方面刺激間質中纖維母細胞增殖和釋放膠原蛋白, 使皮下組織纖維化從而加重淋巴回流障礙。
2.在根治性手術後約為20-30%, 根治性手術加腋窩放射治療後可高達40-60%, 而在未行腋窩淋巴結清掃的保乳術後僅為5-10%, 保乳術加腋窩放射治療後約10-20%。
上肢水腫的起病比較隱襲, 發生時間不一。 早期水腫部位較為柔軟, 呈可凹陷性, 此後逐漸惡化。 富含蛋白質的淋巴液在纖維化過程中皮膚會出現一定程度的褐色變, 繼而出現硬化、過度角化和增厚。 嚴重者出現肩關節活動受限、肢體乏力等上肢功能障礙,
3.預防
由於上肢水腫的治療效果欠佳, 因此如何預防具有重要意義。 理論上應遵循兩個原則:①避免上肢血流過高, 因為血流的增加必定使淋巴液的產生增加, 從而使淋巴迴圈負擔加重。 比如高強度的上肢鍛煉、感染、以及高溫等。 ②避免淋巴回流阻力增加。 比如過緊的衣服可壓迫鎖骨上區, 上肢的感染可使局部組織纖維化、淋巴管狹窄。 基於以上兩個原則, 乳腺癌患者在治療後需注意:
1)預防患側上肢損傷、感染。
2)避免患側上肢藥物注射、抽血、免疫接種以及血壓測量。
3)避免患側上肢高溫, 如熱水浸泡、日光暴曬、桑那浴等。
4)避免穿戴過緊的內衣、項鍊和吊帶胸罩。
5)避免患側上肢作高強度的運動、搬運重物等活動。
4.治療
出現上肢水腫後應早期治療, 現有的治療措施主要著眼於阻止惡化以及改善症狀, 對晚期嚴重的上肢水腫效果欠佳。 主要措施有:
1)皮膚護理:主要目的是防止感染。 因為淋巴水腫後其組織間隙富含蛋白質, 微小皮膚破損即可引發細菌感染。 因此, 需注意避免昆蟲叮咬, 預防皮膚損傷, 一旦出現應立即使用抗生素。
2)上肢鍛煉:適度的活動和鍛煉有助於改善淋巴迴圈。 如伸懶腰、腹式呼吸能改變胸廓內壓力, 促進淋巴回流。 上肢抬舉運動可使肌肉收縮刺激淋巴液流動。 然而, 過強的運動或靜力性的活動(如搬運重物等)可造成淋巴管負荷過重, 加重上肢水腫。
3)按摩:是目前治療淋巴水腫的最重要手段,
4)壓力泵療法:將可充氣的袖套置於水腫肢體, 間斷充氣使水腫液向心流動。 這些空氣壓力設備多為多腔房、序貫性、可調節壓力梯度的泵, 泵壓力向心地如波浪一樣遞減, 將水腫液擠入血液迴圈。
5)藥物治療:目前尚無有效藥物。 以往曾用利尿劑治療, 但效果不佳, 現僅在伴有心源性水腫或靜脈梗阻時使用。 近期研究表明苯並吡喃酮可能是一類有希望的藥物, 該藥可與沉積在組織間隙中的蛋白質結合, 增強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 誘導蛋白水解從而改善症狀, 然而其長期療效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