痙攣性肌張力增高的診斷和鑒別
肌無力如果是錐體系病變引起的, 則一般表現為痙攣性肌張力增高。 患者在行動間, 表現出動作幅度不能正常打開, 肌肉堅硬、抖動等。 臨床上, 痙攣性肌張力增高的診斷有可能和先天性肌強直症、手足搐搦症等疾病混淆, 應謹慎鑒別。
各種原因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都可引起痙攣性肌張力增高。 痙攣性的肌張力增高伴發於錐本束損害, 脊髓反射受到易化。 錐體系病變表現為痙攣性肌張力增高, 特點是其肌張力增高有選擇性, 上肢以內收肌、屈肌與旋前肌為主, 下肢以伸肌肌張力增高佔優勢, 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張力增高明顯, 被動運動患者關節開始時阻力較大, 終了時變小即所謂摺刀樣肌張力增高。 痙攣性肌張力增高和“痙攣”無關, 後者單指一種不自主的肌收縮。
痙攣性的肌張力增高診斷
肌張力測定:年齡小的患兒常做以下檢查:
①硬度:肌張力增高時肌肉硬度增加, 被動活動是有發緊發硬的感覺。 肌張力低下時觸之肌肉鬆軟, 被動活動時無抵抗感覺。
②擺動度:固定肢體近位端, 使遠端關節及肢體擺動, 觀察擺動幅度, 肌張力增高時擺動度小, 肌張力低下時無抵抗, 擺動度大。
③關節伸展度:被動伸屈關節時觀察伸展、屈曲角度。
年齡大些患兒還可採用修改的Ashworth痙攣評定法。
痙攣性的肌張力增高的鑒別診斷
診斷痙攣性的肌張力增高時應與以下症狀鑒別:
1.先天性肌強直症(congenital paramyotonia): 又稱Eulenberg病。
2.僵人綜合征(stiffmansyndrome): 為一種病因不明的癇性痙攣。 頸肌、軀幹、背骨、腹肌肌張力增高明顯, 外界刺激時疼痛。 叩擊、聲光、精神緊張等可誘發而加重, 常見四肢近端開始向身發展, 肌力和腱反射正常。 睡眠時僵硬症狀消失。
3.強直性肌張力增高:被動運動患者肢體時所遇到的阻力一般比痙攣性者小, 但和肌肉當時的長度即收縮形態並無關係, 在伸肌和屈肌間也沒有區別。 無論動作的速度、幅度、方向如何, 都遇到同等的阻力。
4.手足搐搦症(tetany): 血鈣低是本病的主要原因。 肌張力增高主要見於四肢遠端, 偶可波及到軀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