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心湯的組成及作用
【名 稱】瀉心湯
【出 處】《金匱要略》卷中
【組 成】大黃10克 黃連 黃芩各5克
【功 用】瀉火解毒, 燥濕泄熱。
【主 治】邪火內熾, 迫血妄行, 吐血, 衄血, 便秘溲赤;或濕熱內蘊而成黃疸, 胸痞煩熱;三焦積熱, 眼目赤腫, 口舌生瘡, 外證瘡瘍, 心胸煩悶, 大便秘緒;濕熱黃疸, 胸中煩熱痞滿, 舌苔黃膩, 脈數實者。
【用 法】上藥三味, 以水800毫升, 煮取250毫升, 頓服之。
【方 論】
1.《金鑒》:心氣“不足”二字, 當是“有餘”二字。 若是不足, 如何用此方治之, 必是傳寫之訛。 心氣有餘, 熱盛也, 熱盛而傷陽絡, 迫血妄行, 為吐、為衄。 故以大黃、黃連、黃芩大苦大寒直瀉三焦之熱, 熱去而吐自止矣。
2.《金匱要略淺注》:此為吐衄之神方也。 妙在以芩、連之苦寒泄心之邪熱, 即所以補心之不足;尤妙在大黃之通, 止其血, 而不使其稍停餘瘀, 致血瘀後釀成咳嗽虛勞之根。
3.《金匱要略今釋》:黃連、黃芩治心氣不安, 即抑制心臟之過度張縮, 且平上半身之充血也。 大黃亢進腸蠕動, 引起下腹部之充血, 以誘導方法, 協芩、連平上部充血也。
4. 方中黃芩瀉上焦火。 黃連瀉中焦火, 大黃瀉下焦火。 三焦實火大便實者, 誠為允當。 由於三黃之性苦寒, 苦能燥濕, 寒能清熱, 故對濕熱內蘊而發的黃疸, 也能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