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寂寞有害健康 交往方是良藥

【環球網綜合報道】據外媒9月19日報道, 醫生指出, 寂寞是現代流行性疾病, 近一半的美國人表示他們時常感到寂寞, 這不僅不利于交往, 幸福感降低, 同時, 也有害健康。 對此, 哈佛大學精神病學家查爾斯布洛克(Charles Bullock)在他的博客帖子中解釋道, 與人交往是解決寂寞癥狀的良藥。

大量研究發現, 寂寞與疾病有著密切聯系, 直到最近, 科學家才確定寂寞是導致人身體發生疾病的直接原因。 1988年的研究表明, 死亡率、疾病、傷害、吸煙、肥胖以及高血壓在寂寞的人群中發生率較高。

美國衛生局前任局長維韋克 默西(Vivek Murthy)在哈佛商業評論中表示:“我們處于技術最發達的時代,

然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 寂寞比率翻了一番”。 社交軟件中好友很多, 但人們卻越發感到寂寞。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 科學家可更好地觀測寂寞的人大腦發生的變化。 社交活動刺激大腦的各個部分, 就像我們的肌肉一樣, 我們的大腦區域需要活躍才能保持健康。

由布洛克的帖子可知, 人在寂寞以及被孤立的時候, 大腦中幾個關鍵領域就會發生萎縮。 即便習慣獨處, 但也要學著社交, 這不僅可以交到朋友, 更是一種健康生存機制。

科學家發現, 人們寂寞時, 大腦活動區域會亢奮, 活動增加, 調節情緒以及情緒反應的杏仁核會發生紊亂。 大腦杏仁核區域會加速并對“負面刺激”做出反應,

這種情況令人心煩。 同樣, 調節疼痛感覺的腦島背后側也會更活躍, 所以, 受到孤立的人也更易受傷。

皮質醇, 壓力荷爾蒙告訴我們何時該進攻, 何時又該退縮, 這是很多生物過程的關鍵。 但我們的身體不能一直處于壓力之下, 壓力過大, 皮質醇就會破壞生物過程。 在壓力和社交激素之間保持平衡是維持身體平衡的關鍵。

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 另一種內分泌系統化學物質, 可幫助人們的大腦保持活躍, 這樣人們就可以繼續保持過去的記憶并創造新的記憶。 寂寞的人就缺乏這種物質。

布洛克在博客帖子中建議人們盡可能的結交朋友, 保持健康。 他認為與人交往可緩解焦慮, 對抗抑郁, 降低血壓, 總之, 對健康有好處。

他還說道:“人類是社會生物, 會形成各種復雜的關系, 體驗不同的愛與恨, 關系破裂, 身體就會受到影響”。 (蔣欣李宗澤)

[責編:王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