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正常”可放心?當心肝癌“暗度陳倉”
肝癌早期患者肝功能也可能“正常”, 乙肝患者宜每半年查一次甲胎蛋白
醫學指導/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膽胰外科劉建平教授
肝癌高居我國惡性腫瘤死亡第二位, 肝炎患者要積極預防肝癌的發生。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膽胰外科劉建平教授提醒, 很多人錯把肝功能當成肝癌的指標, 以為肝功能正常就可高枕無憂, 其實不然。 他呼籲, 高危人群尤其是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的患者, 篩查肝癌的檢查間隔不要超過一年, 最好半年做一次“甲胎+乙肝三對半+B超”檢查組合。
甲胎蛋白升高 或為原發性肝癌“示警”
劉建平指出, 甲種胎兒蛋白(簡稱甲胎蛋白, AFP)是胎兒血清的正常組成部分, 為胎兒的生長發育所必需。 研究表明, 甲胎蛋白是胚胎發育過程中維持正常妊娠所必需的蛋白, 它起著保護胚胎不受母體排斥的重要作用。 胎兒期甲胎蛋白合成主要在胎肝、卵黃囊和胃腸道, 胎兒出生後, 血清中甲胎蛋白濃度急劇下降, 大約在出生後第5周時, 血清中甲胎蛋白水準下降至正常, 也就是在25μg/L以下。
AFP檢測對診斷肝細胞癌有較高的特異性, 當用對流法測定為陽性或定量測定結果AFP超過400ng/ml且持續1月, 或AFP超過200ng/ml且持續2月者, 並能排除妊娠、活動性肝病、生殖腺胚胎源性腫瘤等, 則可以考慮為肝癌。
“正常人的血清甲胎蛋白含量極低,
乙肝患者“沒有症狀”也要警惕
不少疾病都提倡“三級預防”, 即病因預防、“三早”預防、臨床預防。 未患病的人群需要重視一級的病因預防, 比如接種疫苗等。 但是, 已患肝炎、肝吸蟲病等肝癌高危人群, 應該如何積極預防肝癌的發生?
劉建平指出, 目前臨床上早期肝癌的發現率比較低, 許多病人出現不舒服, 甚至黃疸、肝腹水的情況才來醫院就診,
很多人覺得“沒有症狀就代表沒有病”。 然而, 肝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 患者幾乎感覺不到異樣, 當身體出現不適, 如腹痛、吃不下飯、肚脹腹水等顯著症狀時, 往往已到了癌症晚期。 劉建平指出, 即使那些健康意識較強的市民,
治療:合理、序貫應用各種方法
一旦確診肝癌, 必須早治療。 治療肝癌有多種手段。 其中, 肝切除術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根治性手段。 肝移植則主要適用於小肝癌合併嚴重肝硬化的患者。 局部消融治療, 主要適用於腫瘤直徑5釐米以下、全身情況較差或切除術後復發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
劉建平指出, 原發性肝癌治療可根據患者具體病情, 合理、序貫地應用各種治療方法, 以提高總體療效。 針對肝癌的治療手段還有很多, 除上述各種局部治療外, 還有各種全身治療方法包括化療、生物治療、內分泌治療、中醫中藥以及分子靶向治療等。 只有合理應用各種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