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羅漢果根的功效與作用

【拼音名】Luó Hàn Guǒ Gēn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羅漢果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iraitia grosuenorii (Swi-ngle) C.Jeffery ex Lu et Z.Y.Zhang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挖, 洗淨,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攀援草本。 具肥大的塊根, 紡錘形或近球形。 莖稍粗壯, 有棱溝, 初被黃褐色柔毛和黑色疣狀腺鱗, 後毛漸脫攻或變的無毛。 葉柄長3-10cm, 被同枝條一樣的毛被和腺鱗;葉片膜質, 卵狀心形、三角狀卵或闊卵狀心形, 長12-23cm, , 寬5-17cm, 先端漸尖或長漸尖, 邊緣微波狀, 由於小脈伸出而具小齒, 有緣毛, 一面綠色, 被稀疏柔毛和黑色疣狀腺鱗, 老後逐漸脫落變近無毛, 下面淡綠色, 被短毛和混生黑色疣狀腺鱗,

老後漸脫落。 鄭須稍粗壯, 初時被短柔毛, 後漸變無毛, 2歧, 在分叉點上下麵時旋卷。 雌雄異株;雄花序總狀, 6-10朵花生於花序軸上部, 也具有短柔毛和黑色疣狀腺鱗, 花梗細, 花萼筒釧狀, 喉部常具有3枚長圓形的膜質鱗片, 花萼裂片5, 三角形, 先端鑽狀尾尖, 具3脈, 脈稍隆起, 花冠黃色, 被黑色腺點, 裂片5, 長圓形, 常具5脈, 雄蕊5, 插生於筒下近基部;兩基部靠合, 而1枚分離, 花絲基部膨大;雌花單生或2-5朵集生在6-8cm的總花梗頂端, 花萼、花梗均比雄花天, 退化雄蕊5, 子房長圓形, 長10-12mm, 密生黃褐色茸毛, 花柱粗短, 柱頭3, 膨大, 鐮形, 2裂。 果實球形或長圓形, 長6-11cm, 徑4-8cm, 初密被黃褐色的茸毛, 果皮較薄, 幹後易脆。 種子多數, 淡黃色, 近圓形或闊卵形, 扁壓狀, 長15-18mm, 寬10-12mm, 基部鈍圓,
先端稍稍變狹, 兩面中內稍凹陷, 周圍有放射狀的溝紋, 邊緣微波狀, 幼時深紅棕色, 成熟時表色。 花期2-5月, 果期7-9月。

【生境分佈】羅漢果根Radix Siraitiae Grosvenorii產於廣西, 自產自銷。

【性狀】

性狀鑒別:塊根長圓形、卵圓形至圓錐形, 直徑5-12cm或更大。 外皮灰黃色至棕褐色, 或有暗綠色的斑塊、凹凸不平, 稍粗糙, 有細皺紋和橫裂皮孔, 並常有大小不等的疣塊突起, 頂部常有莖的殘基, 下部多扭曲, 有時附有數條細根殘基, 末端呈結疤狀, 質硬而實, 斷面平坦, 角質樣, 黃白色至黃棕色。 氣微, 味苦。

顯微鑒別:根的橫切面:木栓層較厚, 由數十列木栓化細胞組成, 其間有少數石細胞群分佈。 皮層薄壁組織中石細胞常數個至數十個成群, 細胞壁厚, 層紋及孔溝明顯, 直徑20-55μm, 皮層纖維束散在,

較稀少, 纖維細胞壁厚, 微木化。 韌皮部狹窄, 木質部中導管較少, 由數層薄壁細胞及木纖維所包圍。 射線寬廣。 本品薄壁細胞內含眾多澱粉粒。

【功能主治】利濕止瀉;舒筋。 主腹瀉;舌胖;腦膜炎後遺症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9-15g;或研末;或與豬腦蒸。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