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用了爛臉的護膚品就是垃圾?還真不能這麼說

想要皮膚變得更好的女孩子們, 總是會把希望寄託在梳粧檯的瓶瓶罐罐上。 但是, 有些護膚品用過之後, 可能不僅沒能讓人變漂亮, 反而還讓皮膚的狀況變得更糟糕了。

各種痘痘、閉口、敏感皮炎等「爛臉」的情況, 甚至可能發生在用了貴價大牌護膚品之後。 那麼, 這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難道花很多錢買回來的護膚品是垃圾嗎?

別急, 今天我們就配方師來詳細說一下。

用了爆痘、長閉口的

不一定是垃圾

其實, 皮膚醫學至今對化妝品所引起痤瘡及粉刺的機理作用都還在研究中, 比較被認可的理論跟毛孔堵塞有關。

本來毛孔內可能存在一些痤瘡桿菌, 再使用了一些具有封閉作用的護膚品或彩妝, 就可能很快造成毛孔堵塞。 痤瘡桿菌是厭氧菌, 在堵塞的毛孔裡馬上就能獲得絕佳的生存條件, 所以……痘痘就爆發了。

例如使用防曬產品很容易「悶痘」, 就是因為夏天天氣本來就很熱, 皮脂分泌更容易增加, 防曬產品又被設計成耐水抗汗, 附著性良好, 就成了痘痘滋生的土壤。

如果發現用某一種防曬會讓你長痘痘, 也不能代表這款防曬是垃圾產品, 換一個質地清爽一些的防曬、或者在洗臉的時候使用卸妝產品充分清潔, 都是阻止爆痘的好辦法。

用了起小紅疙瘩的

不一定是垃圾

用了化妝品長小紅疙瘩, 很可能是刺激性毛囊炎:化妝品中的油脂成分在滲入毛孔後,

被分解及氧化, 就引發了刺激炎症。

還可能就是服用一些藥物後, 所產生的皮疹情況(類似青春痘的皮疹), 比如:

類固醇與荷爾蒙(激素)藥物、免疫抑制劑(如 cyclosporine 與 azathioprine)、抗癲癇藥物、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藥物、抗結核藥物、心血管藥物(硫酸奎尼丁 quinidine)以及抗癌之標靶治療藥物(表皮細胞生長因數受體拮抗劑 EGFR antagonists)等。

這些藥物在服用之後, 都容易在臉上產生一些皮疹。

用了起小疹子的

不一定是垃圾

很多人以為起了小疹子、小紅疙瘩就是「過敏」了, 所以不敢再用同款護膚品, 但很多時候這不是過敏而是刺激性皮炎。

比如, 某些抗氧化的產品可能含有 VC 這樣的成分, 因為 pH 值低的關係, 皮膚就會發生刺激性反應。

通常, 用清水清洗後, 稍待片刻, 這種情況就會好轉, 不會再繼續惡化。 而且這種情況的發生部位、反應面積及反應程度, 都明確和與使用部位及使用濃度相關, 例如:塗抹在臉頰部位時, 症狀就只會發生臉頰部位, 並不會擴散是其它區域甚至引起身體全身性反應。

反而是過敏, 可能會不受使用部位的限制。 例如染髮劑過敏, 就可以引起全臉脖子甚至是全身性反應症狀。 如果有這樣的情況, 需要趕緊停用, 而不是以為皮膚在「修復」或者「排毒」。

敏感肌可用

不是肯定不過敏

此外, 就是要弄清楚「敏感肌可用」「通過過敏測試」的產品, 並不是絕對不會過敏。

因為, 過敏性測試的資料大多數都是由生產這些護膚品的廠家提供,

沒有辦法作為敏感性肌膚專用產品的參考依據。

此外, 皮膚方面的實驗肯定不能覆蓋到所有人, 而過敏的問題, 就如同食物過敏一樣, 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同的, 例如對乳製品、花生或海鮮等, 大家的情況都不一樣, 又如何能夠無漏網之魚呢?

所以, 如果有皮膚敏感的問題, 即使標著「敏感肌可用」的護膚品, 也要擦亮眼睛。 現在手腕內側、耳朵後面等部位試用一下, 沒有不良反應了, 再拿來抹臉。

保存不當

好東西也會變垃圾

如果在使用過程中不注意衛生, 用完不蓋好蓋子、用髒手去挖面霜等, 都很容易把細菌帶進產品裡, 導致護膚品更快變質, 那就真的會讓護膚品變成垃圾了。

此外, 對保存不當(高溫曝曬變質)、臨期、過期的護膚品,

都需要自己使用時多注意。

當然, 對護膚品還是要謹慎鑒別:不要買微商三無產品, 更不用過分追求高端的「貴婦」產品。 畢竟護膚、保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一瓶面霜最多能使用三五個月, 對皮膚也不會有脫胎換骨的改善。

所以, 購買護膚品時還是要考慮自己的皮膚狀況和經濟承受能力, 不要盲目跟風, 適合自己的, 才是最好的。

皮膚愛出油、冒痘痘,

角質層薄、敏感、有紅血絲,

該怎麼護膚?

皮膚方面的問題

只要 1 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