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養生保健

養生保健

中國人全球最怕老,“怕老”影響全身健康

原標題:中國人全球最怕老, “怕老”影響全身健康

受訪專家:

中日醫院神經內科教授 彭丹濤

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楊 萍

怕老不是一種簡單的心理狀態, 而是影響老人壽命的一大因素。 近期, 美國耶魯大學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 和那些不擔心自己衰老的人相比, 懼怕衰老的人反而老得更快, 也更容易患上老年癡呆症等疾病。

中國人全球最怕老

人們對於衰老的畏懼和擔憂隨著年齡增長與日俱增, 這一點在中國人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一項由英國保險機構組織對全球12.562萬人進行的調查顯示,

與其他國家相比, 中國人最怕老, 在45~54歲人群中, 有一半以上的人認為自己已經老了;28%的中國受訪者承認會因此感到沮喪, 並聯想到孤獨、疾病等消極字眼。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傳統文化常刻意強調人老了應該做什麼, 不應該做什麼, 這是一種最大的錯誤, 更是一種自我約束, 抹殺了老年人晚年精彩的可能性。 ”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楊萍告訴《生命時報》記者, 老人“怕老”不僅僅因為恐懼, 更有一些客觀存在的原因。

怕生病。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201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 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余壽中有2/3時間處於帶病生存狀態。 重大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連年上升, 不相匹配的卻是國人“未富先老”、“未富先病”,

沉重的疾病負擔讓中老年人不敢老, 不敢病。

怕孤獨。 《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年)》報告顯示, 目前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一半, 獨居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近10%, 大多數老年人的晚年只能同配偶居住或獨居。 孤獨正在成為很多老人的常態。

怕沒用。 楊萍表示, “老無所用”是中國老人的普遍心態, 尤其在退休後, 不工作不學習, 很快就陷入了“無用論”, 缺乏認同感和價值感。 許多中青年也認為老年人缺乏學習能力, 對新事物缺乏認知和興趣, 脾氣倔強而不近人情, 避之不及。

怕老不只傷身

中日醫院神經內科教授彭丹濤表示, 心理因素是誘發疾病的內因之一, 消極的性格、思維、情緒都會成為致病危險因素。 總是“怕老”,

無疑會增加焦慮感, 干擾腦神經, 影響全身健康。

老癡風險增加。 美國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在對74名男性和女性跟蹤調查28年後發現, 雖然大腦的“記憶中心”海馬體會隨年齡增長而萎縮, 但在試驗前就存在負面衰老情緒的人, 海馬體萎縮程度要比沒有這種情緒的人快3倍, 進而增加患上老年癡呆的風險。 原標題:中國人全球最怕老, “怕老”影響全身健康

易患抑鬱症。 彭丹濤說, 中國老人很奇怪的一點是“怕老又服老”。 心理上在意“老化”, 又在行動上積極向老年人靠攏。 比如, 有些老人身體還很健康, 但在理念上認為自己該“享福”了。 於是基本生活、吃穿住行、財務等瑣事懶得打理, 也不動腦筋, 不愛外出, 不喜勞動, 長期依賴照料人員。

長此以往, 機體功能減退, 缺乏新鮮事物刺激, 容易患上認知障礙、抑鬱症, 脾氣變得暴躁、沒耐心。

“面對疾病, 怕老的老人會走兩個極端:小題大做和放棄治療。 ”彭丹濤補充道, 怕老的人有時會很“惜命”, 過度關注健康, 老懷疑自己得了這病那病, 只要連續幾天睡不好覺, 就會憂心忡忡;而真正患上疾病, “怕老”的心態又會讓他們對治療抱以消極態度, 懈怠生活。

積極面對夕陽紅

人們總是想盡辦法抵抗衰老, 但專家指出, 與其害怕, 不如感受, “老了”並不意味著“無用”, 更不是社會的累贅。

楊萍說, 老人是一座圖書館, 年齡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老人的知識閱歷和人生經驗在家庭文化傳承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可以給年輕人更多指導。

步入老年後, 人們在情緒上變得更加穩定, 更加知足, 對事情的心態更坦然、更包容, 而不是越老越糾結。 研究發現, 認知能力在40~68歲間達到高峰, 這期間, 腦子最好使, 解決問題能力最強, 反應最快。

面對衰老, 楊萍認為, 一方面, 我們應當承認自己老了, 不對自己有過分要求;另一方面, 我們不應該在心態上服老, 要讓心年輕起來。

兩位元專家建議, 保持積極心態需要重點把握三個方面:第一, 活到老, 學到老。 心理學提倡一種“畢生學習觀”, 即無論到了多大年齡, 都應該不斷地學習, 接受新事物刺激, 讓自己不在觀念上被淘汰。 有研究證明, 積極的思維和思考能夠平均增加7.5年壽命。 第二, 正視病痛, 積極治療。 接受消極的東西特別重要。

面對體檢報告, 老年人要擺正心態, 重視疾病診斷, 要在“戰略上重視, 心態上藐視”疾病, 不要因為疾病而放棄治療, 否定自我。 第三, 人老心不老, 活出精彩。 不要過度歎老, 學會愛自己臉上的皺紋, 愛自己曾經的青春, 多到戶外活動, 多參加集體活動, 盡可能豐富社交、多鍛煉, 有助於對抗衰老。 ▲ (生命時報記者 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