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方劑

六棱麻的功效與作用

【出處】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藥》。

【拼音名】Liù Lénɡ Má

【英文名】Root and Rhizome of Smallflower Iris, Smallflower Iris

【別名】野蘇麻, 地甘, 癩克巴草

【來源】

藥材基源:為唇形科植物細錐香茶菜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abdosia coetsa (Buch.-Ham. Ex D. Don) Hara [Plectranthus coetsa Buch.-Ham. Ex D.Don;Isdodon coetsa (Buch.-Ham. Ex D.Don) Kudo]

採收和儲藏:夏、秋季採收, 洗淨, 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或音灌木, 高0.5-2m。 根莖木質化。 莖直立, 四棱形, 被微柔毛或近無毛。 葉對生;葉柄長1-5.5cm, 被微柔毛;葉片寬卵形或寬三角狀卵形, 長3-9cm, 寬1.5-6cm, 先端漸尖, 基部寬楔形漸狹, 邊緣在基部以上具圓齒, 上面疏被糙伏毛及腺點, 下面沿脈有短硬毛。 二歧聚傘花序3-5花, 組成頂生或腑生狹圓錐花序, 長5-15cm;小苞片鑽形, 長不及1mm;花萼鐘形,

長約1.5mm, 外面被微柔毛及腺點, 內面無毛, 萼齒5, 上唇3齒小, 下唇2齒稍大, 果時花萼增大;花冠紫或紫藍色, 長約6mm, 外面被微柔毛, 上唇反折, 先端4圓裂, 下唇長於冠筒, 內凹呈舟形;雄蕊4, 二強, 內藏, 下部微有毛;子房4裂, 花柱內藏或微露出, 柱頭2淺裂;花盤杯狀。 小堅果倒卵球形, 褐色。 花期10月至翌年2月, 果期11月翌年3月。

【生境分佈】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650-2700m的草坡、灌叢、林中曠地、路邊、溪邊、河岸、林緣或常綠闊葉林中。

資源分佈:分佈於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化學成份】全草含細錐香茶菜乙素、丙素、丁素(rabdo-coetsinB、C、D)[2], 癭花香茶菜甲素(rabdocoetsin A)[3]。

【性味】味辛;苦;性微溫

【功能主治】發表散風;和中化濕;止血。 主風寒感冒;嘔吐;洩露瀉;風濕麻痛;濕疹瘙癢;腳氣濕爛;刀傷出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6-15g。 外用:適量, 搗敷;或煎湯洗。

【注意】孕婦忌服。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