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疾病

結腸炎的臨床症狀與中醫療法

結腸炎又稱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 起病多緩慢, 病情輕重不一, 腹瀉是主要症狀, 排出膿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 常伴裡急後重,

有腹痛→便意→排便→緩解的特點。 本病起病多數緩慢, 少數可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 遷延數年至十餘年, 常有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或持續性逐漸加重, 偶呈急性暴發。

結腸炎臨床症狀

1、腹瀉:粘液便及膿血便, 輕者每天3—4次, 重者數十次或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

2、腹痛:輕度病人無腹痛或僅有腹部不適。 一般有輕度至中度腹痛, 系左下腹或下腹陣痛, 涉及全腹有痛一便意一便後緩解的規律。

3、便秘:大便秘結4—5日排便一次, 糞便如羊屎樣, 甚則不吃瀉藥不能通便。

4、其他症狀:腹脹、消瘦、乏力、腸鳴、失眠、多夢、怕冷等症。

中藥灌腸療法

1、菊花30g, 白術15 g, 防風10 g, 甘草10 g, 白芷8 g, 米殼15g。 便血重時加防風炭、雲南白藥適量, 潰瘍較廣泛者加雷公藤6 g。 上藥水煎後用雙層紗布過濾去渣, 再回鍋濃縮至60~80ml, 以藥液保留灌腸, 每晚1次, 連續7~10天為1個療程。

2、黃芪、白術、丹參、白芍各20g, 黃連、黃芩、側柏葉、防風各15g, 金銀花、連翹、白及、生地各10g, 每劑藥煎3次, 每次煎藥液250ml, 3次共750ml, 其中早、午飯前各服250ml, 餘下250ml藥液於晚上睡前用於灌腸。

3、苦參30g, 地榆15g, 槐花15g。 水煎濃縮至100~250ml, 另將珍珠層粉6g溶於藥液中, 保留灌腸。 若腹痛明顯可加沒藥、莪術以行氣活血, 散瘀止痛;若大便次數增多, 結腸水腫明顯者, 可加生苡仁利水消腫, 健脾止瀉, 清熱排膿。

4、生蒲黃10g, 仙鶴草、敗醬草、乳香各15g, 沒藥6g, 煆龍骨10g(先煎), 生牡蠣10g(先煎), 赤石脂10g(先煎)。 將上藥煎成200ml藥液, 每晚睡前灌腸, 15天為1個療程。

5、以壁虎研末合白及, 煎成粘性湯液保留灌腸, 每3天1次, 5次為1個療程。 另將壁虎、白及各半研粉裝入膠囊, 每次2~3粒, 於灌腸間歇期服用, 1個療程結束後再服膠囊2周, 治療期間可停用其他西藥。

中藥灌腸宜每晚睡前進行,

灌腸前排空大便, 藥液溫度以36℃~39℃為宜。

中藥灌腸療法治療結腸炎, 能使藥物直接到達病變部位, 同時還能起到局部沖洗清潔的作用, 以達到止瀉消炎, 解痙止痛, 改善局部血液迴圈和新陳代謝, 增強腸道免疫功能, 促進潰瘍癒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