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嬰幼兒型青光眼的治療方法
原發性嬰幼兒型青光眼是我們生活中會經常遇到的一種毛病, 但是你可別小看了它。 原發性嬰幼兒型青光眼不僅能夠影響你的正常學習、工作, 導致身體健康受到嚴重傷害
一、治療
原發性嬰幼兒型青光眼原則上一旦診斷應儘早手術治療。 抗青光眼藥物在嬰幼兒的安全性難以評價, 且如有不良反應患兒通常也不會自訴。 因此, 僅用作短期的過渡治療, 或適用於不能手術的患兒。
1、藥物治療:由於兒童身體狀況及嬰幼兒青光眼的特殊性, 其藥物治療不僅要考慮降眼壓的效果, 而且要根據兒童的生理特點以及各種青光眼藥物的特性來選擇。
2、手術治療:原發性嬰幼兒型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早期手術治療是爭取較好預後的關鍵。
(1)外路小梁切開術:此手術是經鞏膜切口, 暴露Schlemm管, 從管內鈍性切開Schlemm管內壁及小梁網, 使房水進入Schlemm管而重新建立有效的房水外流途徑從而治療青光眼的一種顯微手術。
(2)房角切開術:是治療原發性嬰幼兒型青光眼的經典手術, 根據Barkan膜理論設計, 從虹膜角膜角切開覆蓋于小梁網上的Barkan膜, 即打開一通道使房水流向Schlemm管。 一旦靠近Schwable線處角鞏膜小梁前面的殘存中胚葉組織膜被切開,
(3)濾過性手術:目前多數醫生對原發性嬰幼兒型青光眼早期患兒都主張採用外路小梁切開術或房角切開術。手術失敗者,甚至首次濾過性手術失敗者,也可重複施行上述手術。在無條件或無法施行上述手術術式時,才選用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性嬰幼兒型青光眼,方法與成年人相同。但要注意嬰幼兒型青光眼擴大的眼球這一特殊病理狀況,剝離鞏膜瓣時防止切穿眼球壁,切除小梁和周邊虹膜時謹防玻璃體脫出。有報導原發性嬰幼兒型青光眼施行濾過性手術併發症最多見的是玻璃體脫出。此外,該手術是一結膜下的濾過性手術,在生長發育非常旺盛的嬰幼兒常常難以建立持久的房水外濾過通道。
文獻報導外路小梁切開術的療效為71%~100%,一次手術成功率為80%~84%;房角切開術的療效為63%~92%,一次手術成功率為33%~75%。為最終控制眼壓,外路小梁切開術所施行手術次數較房角切開術的要少。二者比較,認為外路小梁切開術和房角切開術的療效相當,但前者的手術適應證更為廣泛,即使角膜混濁也適用。也有人認為外路小梁切開術優於房角切開術,尤其是一次手術成功率。
二、預後
手術效果的最初體現是患兒畏光、流淚和眼瞼痙攣的緩解。對青光眼控制的評價除症狀外,還有體征。角膜直徑和視訊光碟C/D的變化是判斷原發性嬰幼兒型青光眼病情是否控制或進展的兩項重要指標。眼壓是一重要因素,但有時干擾因素較多,對比手術前後眼底C/D比值的變化更有意義,C/D比值不變或減小說明控制良好,如C/D比值增大則說明病情仍在進展。嬰兒角膜直徑的繼續增大與成人青光眼的視野進行性縮小一樣,都是眼壓未控制的明顯表現。手術後4周應在全身麻醉下再作患眼的全面檢查,除測量眼壓外,還要觀察角膜大小、混濁、水腫以及眼底視訊光碟凹陷等狀況。1歲以內的早期患兒當眼壓控制後,視訊光碟杯盤比可以在數天或數周內很快減小。因此,視訊光碟改變為診斷和隨訪原發性嬰幼兒型青光眼提供了最可靠的參數。
手術後眼壓的控制與角膜橫徑的大小、術前眼壓升高的程度密切相關,角膜橫徑較小的患眼術後眼壓控制較好,而術前眼壓較高的患眼術後眼壓控制欠佳。患眼眼壓升高、角膜擴大反映了患者病程較長,病變較重。大多數患兒手術後眼壓很快得到控制,但也有部分患眼術後短期內眼壓偏高,可能與炎症反應、手術創傷有關,隨著時間的推移眼壓自行降至正常範圍。如果術後眼壓在30mmHg以下,不應立即判斷為手術失敗,更不需要急於再次手術,應有3個月以上的繼續隨訪觀察。
對兒童青光眼的處理,還應注意到視功能的恢復治療。手術後眼壓控制的患眼,其視功能狀況不一定理想。除了直接的青光眼性視神經損害外,還有高眼壓造成患眼解剖結構改變的多因素影響。常見的有角膜損害(Haab紋、瘢翳),屈光不正(包括近視、散光及屈光參差),斜視弱視等。手術後隨訪中屈光不正的檢查須更為細緻,視功能狀況影響患者視力的主要因素是屈光不正性弱視,遠視和高度散光對視力的影響也較大,屈光參差中近視度數較深者視力較差。由於屈光參差所致的或斜視所致的弱視可先行屈光矯正及試行弱視治療,最簡單的方法是遮蓋患眼的方法。用屈光矯正及遮蓋法治療弱視,可獲良好的視力。因此,對於手術後眼壓控制的原發性嬰幼兒型青光眼,應注意其視功能的改善,才是完整的治療。
這種原發性嬰幼兒型青光眼雖然可怕,但是卻不是說來就來,不管是什麼疾病,都有其患病的原因,所以一定要瞭解患病因素,及時的摒棄掉這些壞習慣,是可以有效地避免癌症的來襲,特別是我們的女性朋友。
2~9歲者則為33.3%。(3)濾過性手術:目前多數醫生對原發性嬰幼兒型青光眼早期患兒都主張採用外路小梁切開術或房角切開術。手術失敗者,甚至首次濾過性手術失敗者,也可重複施行上述手術。在無條件或無法施行上述手術術式時,才選用小梁切除術治療原發性嬰幼兒型青光眼,方法與成年人相同。但要注意嬰幼兒型青光眼擴大的眼球這一特殊病理狀況,剝離鞏膜瓣時防止切穿眼球壁,切除小梁和周邊虹膜時謹防玻璃體脫出。有報導原發性嬰幼兒型青光眼施行濾過性手術併發症最多見的是玻璃體脫出。此外,該手術是一結膜下的濾過性手術,在生長發育非常旺盛的嬰幼兒常常難以建立持久的房水外濾過通道。
文獻報導外路小梁切開術的療效為71%~100%,一次手術成功率為80%~84%;房角切開術的療效為63%~92%,一次手術成功率為33%~75%。為最終控制眼壓,外路小梁切開術所施行手術次數較房角切開術的要少。二者比較,認為外路小梁切開術和房角切開術的療效相當,但前者的手術適應證更為廣泛,即使角膜混濁也適用。也有人認為外路小梁切開術優於房角切開術,尤其是一次手術成功率。
二、預後
手術效果的最初體現是患兒畏光、流淚和眼瞼痙攣的緩解。對青光眼控制的評價除症狀外,還有體征。角膜直徑和視訊光碟C/D的變化是判斷原發性嬰幼兒型青光眼病情是否控制或進展的兩項重要指標。眼壓是一重要因素,但有時干擾因素較多,對比手術前後眼底C/D比值的變化更有意義,C/D比值不變或減小說明控制良好,如C/D比值增大則說明病情仍在進展。嬰兒角膜直徑的繼續增大與成人青光眼的視野進行性縮小一樣,都是眼壓未控制的明顯表現。手術後4周應在全身麻醉下再作患眼的全面檢查,除測量眼壓外,還要觀察角膜大小、混濁、水腫以及眼底視訊光碟凹陷等狀況。1歲以內的早期患兒當眼壓控制後,視訊光碟杯盤比可以在數天或數周內很快減小。因此,視訊光碟改變為診斷和隨訪原發性嬰幼兒型青光眼提供了最可靠的參數。
手術後眼壓的控制與角膜橫徑的大小、術前眼壓升高的程度密切相關,角膜橫徑較小的患眼術後眼壓控制較好,而術前眼壓較高的患眼術後眼壓控制欠佳。患眼眼壓升高、角膜擴大反映了患者病程較長,病變較重。大多數患兒手術後眼壓很快得到控制,但也有部分患眼術後短期內眼壓偏高,可能與炎症反應、手術創傷有關,隨著時間的推移眼壓自行降至正常範圍。如果術後眼壓在30mmHg以下,不應立即判斷為手術失敗,更不需要急於再次手術,應有3個月以上的繼續隨訪觀察。
對兒童青光眼的處理,還應注意到視功能的恢復治療。手術後眼壓控制的患眼,其視功能狀況不一定理想。除了直接的青光眼性視神經損害外,還有高眼壓造成患眼解剖結構改變的多因素影響。常見的有角膜損害(Haab紋、瘢翳),屈光不正(包括近視、散光及屈光參差),斜視弱視等。手術後隨訪中屈光不正的檢查須更為細緻,視功能狀況影響患者視力的主要因素是屈光不正性弱視,遠視和高度散光對視力的影響也較大,屈光參差中近視度數較深者視力較差。由於屈光參差所致的或斜視所致的弱視可先行屈光矯正及試行弱視治療,最簡單的方法是遮蓋患眼的方法。用屈光矯正及遮蓋法治療弱視,可獲良好的視力。因此,對於手術後眼壓控制的原發性嬰幼兒型青光眼,應注意其視功能的改善,才是完整的治療。
這種原發性嬰幼兒型青光眼雖然可怕,但是卻不是說來就來,不管是什麼疾病,都有其患病的原因,所以一定要瞭解患病因素,及時的摒棄掉這些壞習慣,是可以有效地避免癌症的來襲,特別是我們的女性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