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養生之靜坐調心
靜坐的目的, 不但在於促使身體的健康, 而最最重要的。 靜坐關聯到一個人整個的心情狀態, 是精神上的提升, 不是形式上的鍛煉。
前面所說的數息, 隨息時, 雖是調息的方法, 實際上, 也正是調心的良好方法, 因為專心數息時, 心息相依, 念頭便無法馳散, 所以在佛法上, 教多散亂的眾生, 用數息觀來對治。 這裡為了文字記述的方便, 不得不將調身, 調息, 調心, 分別來說明, 在實踐時, 原是同時進行無法分開的, 不過我們的思想, 紛紜雜亂, 最難控制, 數息、隨息等, 尚是初步的調心方法, 自有進一步由粗入細, 加以調伏的必要。 關於調心的方法如下:
(一)系心一處法 我們的意識界, 恰像舞臺, 各個念頭, 恰像演員。 忽來忽去, 時時隱現在舞臺中, 沒有頃刻的停止。 所以欲使妄念不起, 極為困難, 不過根據心理學的公例, 當我們心意所注的一點愈明顯, 那末其他的雜念,
學靜坐最易發生二種現象:一、初坐時心中浮散, 支持不定, 二、靜坐稍久, 妄念較少時, 心中昏沉, 容易磕睡, 注意臍間的辦法, 不但可以對治散亂浮動, 而且根據生理上的定則, 我們心念專注在什麼地方, 血液也必集中在什麼地方, 系心臍間或臍下, 能使血液下降, 有治病健身的作用。 至於治昏沉的辦法, 最好注意鼻端, 使心念向上, 精神振作, 而且有助於調息。 一般說來, 在晚上靜坐時, 由於日間勞倦, 容易有昏沉現象,
(二)返照內觀法 上面所說的系心方法, 不過是集無數的妄念歸於一處, 使不馳散, 還是一種較淺的, 對治浮沉的止心辦法。 實際上, 既有所著, 仍不離攀緣妄想, 不是究竟的安靜, 因此, 對治得效之後, 必須捨棄, 再進一步的由淺入深, 用內觀的方法。 這種內觀方法, 也可叫內視術;就是我們平時的兩目, 都注視外物, 現在當靜坐時, 可先放下身心一切萬緣, 將兩目合閉, 來向內細細返看自己的念頭。 那時一定覺得妄念來來往往, 生滅不停。 對於這些妄念, 我們既不要去攀緣它, 也不要去遣除它, 只要知道它本來空寂, 耐心靜靜觀照, 甲念起時一返照, 甲念便空, 乙念起時, 再返照, 乙念又空, 這樣念念生起, 念念返照,
初學靜坐的人, 往往有這樣一種感覺, “不學靜坐, 妄念尚少, 一學靜坐, 妄念反多”, 這是不正確的。 要知道我們的念頭, 忽生忽滅, 本來很多, 不過平時在動亂之中, 不易察覺, 一旦習靜之後, 方能了了看清, 比如室內雖有飛塵而不見, 假使門窗透入陽光, 方見塵埃紛紛飛舞, 所以能察覺妄念多的正是自覺的第一步, 我們只要一切摒棄勿想, 用堅定不移的毅力, 精勤地練習觀照功夫, 到相當時間, 妄念便能自然銷落而達到, 心意寂然的境地。 這種觀照功夫, 假使在靜坐中練習純熟, 漸漸能在平時日用之間, 刻刻用心, 凜然覺照, 做到雖不靜坐, 也能如靜坐時的心志靜。
靜坐可以令消極轉為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