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有哪些危害 六款不宜放味精的家常菜
1、炒肉菜不用加味精
肉類中本來就含有谷氨酸, 與菜肴中的鹽相遇加熱後, 自然就會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 除了肉類, 其他帶鮮味的食物也沒必要加入味精, 如雞蛋、蘑菇、茭白、海鮮等。
2、放醋的菜不能放味精
酸味明顯, 醋加得比較多的菜肴不能加味精。 因為味精在酸性環境中不易溶解, 而且酸性越大, 溶解度越低, 鮮味效果越差。 所以糖醋裡脊、醋溜白菜等酸味大的菜肴都不能放味精。
3、拌涼菜不宜放味精
因為味精在溫度為80℃—100℃時才能充分發揮提鮮的作用。 而涼菜的溫度偏低, 味精難以發揮作用, 甚至還會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 無味且掃興。 如果做涼菜時非要放味精, 宜用少量熱水把味精溶解後再拌入涼菜之中。
4、調餡料不宜加味精
許多人在調餃子餡、春捲餡時, 都會放點味精, 這樣很不安全。 味精拌入餡料後,
5、寶寶飲食避免放味精
每當寶寶胃口不好或因厭食而不願吃飯時,
鋅是人體內重要的微量元素, 具有維持人體正常生長發育的作用。 而嬰幼兒一旦缺鋅, 便可出現味覺遲鈍, 甚至厭食, 日久造成智力減退、生長遲緩、性晚熟等不良後果。 研究發現, 味精(即谷氨酸鈉)進入人體後, 能使血液裡的鋅轉變為谷氨酸鋅, 從尿中過多地排泄到體外。
6、味精用鹹不用甜
在適當的鈉離子濃度下, 味精的鮮味才能更突出。 所以, 味精的鮮味在鹹味菜肴中才能有鮮美表現, 但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 不但不能增鮮, 反而會抑制甜鮮的本味, 並產生一股異味。 所以, 雞茸玉米羹、香甜芋茸等菜肴中不能加味精。
1、嬰幼兒大量食用味精後, 會使血液中的鋅轉變成谷氨酸鋅從尿中過量地排出體外, 從而導致急性鋅缺乏。 缺鋅會導致弱智、夜盲症、性晚熟及成年侏儒症等情況。
2、哺乳期的母親如果食用過量味精, 大量的谷氨酸會通過乳汁進入嬰兒體內,
3、過多食用味精後, 人體血液中的谷氨酸含量就會升高, 會妨礙鈣和鎂的吸收, 從而造成短期的頭痛、心跳、噁心等症狀, 且對生殖系統也有不良影響。
4、味精食用過多, 會使人產生對味精的依賴性, 再吃不含味精的菜就會覺得沒有味道, 還會妨礙對其他營養素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