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炎症狀
一、病毒性心肌炎
1.症狀:疲乏、發熱、胸悶、心悸、氣短、頭暈, 嚴重者可出現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
2.體征:心率增快, 與體溫升高不成比例, 心界擴大, 雜音改變, 心律失常。
二、小兒心肌炎
小兒心肌炎患者, 往往先出現感冒症狀, 如發燒、咳嗽、咽痛、流涕、全身不適、噁心嘔吐、腹痛、腹瀉, 有些還有關節痛、肌肉痛。 慢慢地這些症狀逐漸好轉或消失, 而心臟異常的徵象開始出現:心跳加快或明顯減慢, 或者出現停搏, 不規則。 寶寶的精神萎靡、臉色蒼白、無力、多汗, 食欲不振或反復出現噁心嘔吐, 上腹部疼痛;或訴說頭痛、頭暈、心悸、胸悶、心前區不適或疼痛。 嚴重者還可見到臉面浮腫、不能平臥、氣促等心臟功能不全的表現。 有些寶寶會突然心跳變慢, 每分鐘只有20~30次, 導致了急性腦缺血, 引起抽風發作或意外發生, 直接威脅到生命。
三、肥大性心肌炎
症狀:患肥大性心肌炎的患者易出現疲乏、胸痛、氣促及心悸等現象, 應及時引起注意。
四、中毒性心肌炎
症狀體症:
1 .心功能不全的症狀, 如心悸、氣短、體和肺循環瘀血徵象;
2. 心律失常的表現。
五、擴張性心肌炎
髒體征:心界擴大, 第一心音減弱, 心尖部收縮期雜音, 心衰重雜音增強, 心衰減輕雜音減弱或消失。 常有病理性第三心音。
六、寄生蟲性心肌炎
寄生蟲性心肌炎(parasitic myocarditis)常見的有以下兩種類型:
1.弓形蟲性心肌炎 此型心肌炎由鼠弓形蟲(Toxoplasma gondii)感染而引起。
2.Chagas心肌炎 此種心肌炎由原蟲枯氏錐蟲(trypanosoma cruzi)感染引起, 流行於拉丁美洲各國。 病情嚴重, 死亡率高。 可引起灶狀或彌散性心肌壞死, 周圍有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浸潤。 心腔擴張, 心室壁(主要在心尖區)變薄, 常形成室壁瘤, 伴有心腔內附壁血栓形成。
七、細菌感染性心肌炎
心肌膿腫常由化膿菌引起, 如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等。 化膿菌來源於膿毒敗血症時的轉移性細菌菌落, 或來自細菌性心內膜炎時的化膿性血栓栓子。 肉眼觀, 心臟表面及切面可見多發性黃色小膿腫, 周圍有充血帶。 鏡下,膿腫內心肌細胞壞死液化,膿腔內有大量膿細胞及數量不等的細菌集落。膿腫周圍心肌有不同程度的變性、壞死,間質內有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
白喉桿菌可產生外毒素,一方面可阻斷心肌細胞核蛋白體的蛋白質合成,另一方面可阻斷肉堿介導的長鏈脂肪酸運入線粒體,導致心肌細胞脂肪變性和壞死。鏡下,可見灶狀心肌變性壞死,心肌細胞出現嗜酸性變、肌漿凝聚、脂肪變性及肌漿溶解。病灶內可見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少數中性粒細胞浸潤。病灶多見於右心室壁,愈複後形成細網狀小瘢痕。有的病例出現彌漫性心肌壞死,可導致心性猝死。
在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急性咽峽炎、扁桃體炎)及猩紅熱時,可併發急性非風濕性心肌炎。其發病機制尚未明瞭,可能是由鏈球菌毒素引起。病變是間質性心肌炎。鏡下,心肌間質結締組織內及小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浸潤,心肌細胞有程度不等的變性、壞死。
鏡下,膿腫內心肌細胞壞死液化,膿腔內有大量膿細胞及數量不等的細菌集落。膿腫周圍心肌有不同程度的變性、壞死,間質內有中性粒細胞及單核細胞浸潤。白喉桿菌可產生外毒素,一方面可阻斷心肌細胞核蛋白體的蛋白質合成,另一方面可阻斷肉堿介導的長鏈脂肪酸運入線粒體,導致心肌細胞脂肪變性和壞死。鏡下,可見灶狀心肌變性壞死,心肌細胞出現嗜酸性變、肌漿凝聚、脂肪變性及肌漿溶解。病灶內可見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及少數中性粒細胞浸潤。病灶多見於右心室壁,愈複後形成細網狀小瘢痕。有的病例出現彌漫性心肌壞死,可導致心性猝死。
在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急性咽峽炎、扁桃體炎)及猩紅熱時,可併發急性非風濕性心肌炎。其發病機制尚未明瞭,可能是由鏈球菌毒素引起。病變是間質性心肌炎。鏡下,心肌間質結締組織內及小血管周圍有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浸潤,心肌細胞有程度不等的變性、壞死。